“我决不悲观,我要争取多活”[11] 《随想录》中处处充满着人性化的情感,表现出对亲人、朋友、读者的爱是真实而又纯真。中巴金写自己亲人的文章并不多,只是写到了夫人萧珊,哥哥李尧林和孙女小端端,可见这三人在巴金的心中是占有足够分量的。有人认为《怀念萧珊》“无疑是巴金一生中写得最好的一篇散文,是思想性艺术性完美结合的典范。”[12]回忆是写作构思的重要机制,巴金将自己对萧珊的爱放在回忆中去思念,回忆了和萧珊的点点滴滴,“她不仅分担了我的痛苦,还给了我不少的安慰和鼓励……”[13]“我多么愿意让她的泪痕消失,笑容在她那憔悴的脸上重现。即使减少我几年的生命来换取我们家庭生活中一个宁静的夜晚,我也心甘情愿。”[14]当萧珊即将离他而去时他发出了一个男人最绝望的呐喊“一切都朝我的头上打下来吧,让所有的灾难都来吧,我受得住。”[15]尽管如此,他最终还是只有与妻别离。苏轼十年后回忆爱妻惹人落泪,巴金六年后对爱妻的思念更令人痛心,如果不是那段艰难的岁月,“她的结局将和我的结局连在一起。”[16]作者将他与妻子的爱情毫无保留的在作品中呈现,这在现实主义作品中是罕见的,他朴素的语言,真挚的情感感染着每一个读者,也体现出这种爱的永恒。 巴金在文中提到了哥哥李尧林,笔墨不多,但字里行间都流露出对哥哥的怀念和敬佩。“在我少年,甚至是青年时期的一部分,我都是和哥哥李尧林在一起,我们冒着风雪在泥泞路上并肩前行情景还不曾在我眼前消失……”[17]虽然两人长大后的接触并不多,但哥哥的坚强乐观时刻感染着巴金,“他是一个苦学生……当同学弟弟的家教……领学费维持生活……他从来不向人述苦也不悲观……他把希望放在未来上面……”[18]巴金在文革中能挺过来和哥哥李尧林的影响有很大的关系,哥哥先巴金而去了,但巴金并没有为此消沉,而是认真活着,将对哥哥的情和爱放在心底任凭岁月冲刷,世事变迁都会依然保存如昔。 孙女小端端三次在集子中出现,每一次出现都无不流露出巴金对孙女的疼爱。“我常常同朋友谈到端端……”[19]“儿童嘛就应当给他时间活动活动,多跑跑,多笑笑。多动动脑筋……”[20]在《再说端端》中,巴金回忆孙女对自己的好由衷的说到“每天清晨那一句‘再见’让我的心多么暖和”[21]流露出他作为长辈能有晚辈的爱是多么开心和激动。可是端端却因为成绩常常挨骂,巴金也无可奈何的称中国教育为“填鸭式”,“向学生灌输东西”,他将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小端端的现状做比较,得出一个结论:“大家都认为需要改革,都希望改革,也没人反对改革,可始终不见改革。”[22]年事已高的巴金还心系社会,始终都在关注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他不顾疲惫的心,努力探索社会的出路,愿为社会主义贡献出自己所有的力量。 《随想录》是一部充满人性的著作,作者在书中谈到自己家人时那种不言而喻的爱是每个读者都能深深体会到的。作为丈夫,不能给妻子美好的人生深感愧哀;作为弟弟,对哥哥不能让他拥有“真正的家”感到羞愧;作为外公,对孙女不能帮助她有一个快乐的童年而感歉意。他不害怕被嘲笑自己作为一个男人却没有保护亲人的能力,他不隐瞒自己的过去,不回避自己的软弱,将自己的真实的情感完全展露在读者眼前。我们读作品时可以感觉到他在回忆往事时无奈又痛苦的心情,正是这种心灵的呈现,让我们看到了巴金人格的光辉,真诚而又朴实。
“我不是用美丽的词藻空谈友情的”[23]
巴金怀念或是悼念亲人朋友的文章占了集子的一些篇幅,作为中国文学界的一位大作家,巴金也同时拥有许多真诚而又永恒的朋友,他们对巴金的帮助和影响是很大的。晚年时期的巴金在回忆起他和朋友们那段真挚、深厚的友谊时,也“越想越感到心理充实,越想越觉得一股暖流流遍我的全身。我感到我有两倍勇气,有两倍力量。究竟由于什么?我得到了回答:由于友谊。”[24]中岛健藏先生是巴金外国友人中和他感情较好的一位,在巴金人生最痛苦黑暗的那一段时期里,巴金“常常回忆起和中岛先生一起喝酒谈心的日子。”[25]正是这份割舍不断的友情让巴金期待并坚持着对人生的追求和对光明的向往,在几乎看不见出口的日子里,巴金“还相信我们会有重逢的机会……”[26]“等了十一年,我终于在上海的虹桥机场接见了他,我们含着热泪紧紧握着彼此的手,‘你好!’就再也讲不出什么了。”[27]十多年的等待和执着,了却了巴金的心愿,只是一种精神上的寄托就让他坚持到了最后。他对友人的真诚之情无须华丽的词藻来表达,只任个人感情在笔端的无限流露。 勒以是巴金众多中国朋友中的一位,二十年过去了,勒以在巴金心中“声音还是那样哄亮,那样充满生命和信心……他的声音,他的笑容,他的语言今天还在给我鼓励。”[28]和勒以多年的好朋友巴金却不愿为《勒以选集》作序,这在常人看来似乎有些不近情,但正是他的不愿意才反映出巴金对朋友热烈真挚的爱。“我不想写序,是因为我不具备写序的条件”[29]“我已经没有时间和精力了,过去保留的印象又逐渐模糊,我不能信口开河,也不便宽待自己。”[30]他不愿意为《勒以选集》写序,却在《随想录》中用笔回忆自己和勒以的感情,将他们的友情视为生命中的一部分,并没有因为时间、空间的阻隔而消失,反而更加深厚。这就是巴金对友情的态度,对朋友的真诚。在他看来,“友情是我生命中的一盏明灯,离了它我的生存就没有光彩,离了它我的生命就不会开花结果。”[31]正是他始终都坚持作为别人的朋友应该要有的责任心和感激情让他获得了许多中外友人给予他的友爱,这种“爱”是财富,是永恒。
“把心交给读者” [32]
文学活动不只是作者创作的活动,还应包括读者进行阅读鉴赏的活动,只有经过读者阅读,作者创作的文本才能实现其价值。巴金的作品从来都是遵循着一个原则:把心交给读者。他说“以后可能还会有读者来信问起写作的秘诀,以为我藏有万能钥匙,其实我已经在前面交了底。倘使真有什么写作秘诀的话,那也只有这样一句:把心交给读者。”[33]老人的创作始终都是以读者为中心“读者的来信越来越多……我看也来不及看……何况记忆力衰退……对来信回答的不多……倘使健康情况能有所好转,我也愿意为读者多做些事情……我无时无刻不祝愿我的广大读者有着更加美好更加广阔的前景,我誓为这个前途献出我最后的力量。”[34]他不为自己不能回信找借口,只是将自己的情况原原本本的告诉读者,不加掩饰,实事求是,用真心换得读者的谅解。 随着《随想录》的问世,巴金把它“当作遗嘱”来写人们才看到散文的“真”,即是讲真话,抒真情。“我所谓的讲真话不过是把心交给读者,不是指真理,也不是指正确的话,自己想什么就说什么,怎么想就怎么说,这就是说真话。”[35]本着对读者负责的心态,他将一个鲜活的最本色的自我呈现在大家面前,无论是好是坏他都不宣扬不回避,旨在让大家认识一个真实的巴金,让世人去评价他。“我没有忘记我欠了读者一笔永远还不清的债……让读者忘记我是我的心愿。但是我永远忘不了读者……远离了读者我感到源泉枯竭……对祖国对人民的爱也是我同读者的唯一联系……”[36]像巴金这样用心真诚待读者的作家谁又能不理解,不敬重他呢? 作家、作品、读者是紧密相连的,作家爱读者所作的文章就处处充满爱的痕迹,作家用心写作,读者就会尊敬用心写真实情感的作家。巴金这样一位不求回报,只求带给读者快乐的作家没有绮丽的辞藻,精雕细琢的语言,有的只是朴实的话语,正是这些不起眼的字让作家与读者的心拉得更近,联系得越紧密。“把心交给读者”是他对自己也是对每一位创作者而言的,也只有这样才能给人世间增添温暖。
三 恨中的真诚
“人只有讲真话,才能够认真的活下去。”[37]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