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工程
会计论文
金融论文
国际贸易
财务管理
人力资源
轻化工程
德语论文
工程管理
文化产业管理
信息计算科学
电气自动化
历史论文
机械设计
电子通信
英语论文
物流论文
电子商务
法律论文
工商管理
旅游管理
市场营销
电视制片管理
材料科学工程
汉语言文学
免费获取
制药工程
生物工程
包装工程
模具设计
测控专业
工业工程
教育管理
行政管理
应用物理
电子信息工程
服装设计工程
教育技术学
论文降重
通信工程
电子机电
印刷工程
土木工程
交通工程
食品科学
艺术设计
新闻专业
信息管理
给水排水工程
化学工程工艺
推广赚积分
付款方式
首页
|
毕业论文
|
论文格式
|
个人简历
|
工作总结
|
入党申请书
|
求职信
|
入团申请书
|
工作计划
|
免费论文
|
现成论文
|
论文同学网
|
全站搜索
搜索
高级搜索
当前位置:
论文格式网
->
免费论文
->
中文系文学论文
论茅盾短篇小说的艺术成长过程
本论文在
中文系文学论文
栏目,由
论文格式
网整理,转载请注明来源
www.lwgsw.com
,更多论文,请点
论文格式范文
查看 论茅盾短篇小说的艺术成长过程
[摘要]茅盾作为“社会分析型的小说家”是一位善于运用如椽巨笔绘制长篇小说的艺术大师,而且是一们擅长驾驭重大社会政治题材的小说家。所以,茅盾的小说成就最突出的是时代色彩鲜明的中长篇小说,像《蚀》《虹》《路》《腐蚀》等。杰出的革命现实主义长篇巨著《子夜》更是成为现代社会分析小说的代表作,茅盾自己说:“至于短篇小说,我写得不多。因为我觉得写短篇小说并不是容易的事,或许比写长篇小说还难些。”然而,读茅盾的短篇小说,我们同样可以感受到这位“社会分析到小说家”的艺术轨迹和风格特色。本文从《创造》、《石碣》、《春蚕》几篇短篇小说的风格比较着手,分析茅盾短篇小说的艺术成长过程。
[关键词]茅盾 短篇小说 艺术特色 成长过程
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一八九六年生于浙江省桐乡县乌镇。茅盾在民族忧患的岁月中成长,也体察到了中国人民寻求真理,拯救国难的社会使命。时代的风云和乡土的母题,构成了他日后创作的重要内蕴。
茅盾首先是一位文学理论家,作品中充满了理性,非常客观。他还是编辑家、翻译家,同时由于他受法国自然主义的影响,使得它的作品充满了现实主义的味道。他同鲁迅、郭沫若等一起为我国革命文艺和文化运动奠定了基础。”他的作品反映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艰苦历程,绘制了规模宏大的历史画卷,为我国文艺宝库创造了珍贵财富,在文学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从茅盾的短篇小说,我们同样可以感受到这位“社会分析到小说家”的艺术轨迹和风格特色。
从一九二八年第一个短篇小说《创造》到一九四八年的《春天》,二十余年间茅盾共写了五十余篇短篇小说。这些作品大部分都收在《野蔷薇》《宿莽》《春蚕》《泡沫》《烟云集》《委屈》《耶稣之死》等短篇小说集或短篇小说合集中。这些短篇小说比较真实的反映了从五四落潮期,特别是大革命失败后到全国解放前的社会面貌和各种各样人物的思想特征。
在艺术上,茅盾的短篇小说经历了一个由铺陈表白自己观念到理智分析而通过典型化描写的艺术成长轨迹。其中写于三二年的《春蚕》是茅盾短篇小说由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下面通过对他的三个短篇《创造》《石碣》《春蚕》的艺术比较来分析他的短篇小说由幼稚到不成熟再到成熟的成长过程。
一、茅盾的短篇小说创作经历了从幼稚到不成熟再到成熟三个阶段,而《创造》《石碣》《春蚕》可看作三个时期的代表作。
《创造》是茅盾第一篇短篇小说,写于一九二八年二月。与其后四篇《一个女性》《诗与散文》《自杀》《昙》一起编入第一个短篇小说集《野蔷薇》。
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公开叛变革命,正在轰轰烈烈展开的革命突然失败,引起茅盾思想上的极大震动,因为对革命的前途缺乏正确估计,他曾一度陷入苦闷彷徨的境地。茅盾的第一部作品《蚀》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创作的,作家当时痛苦情况的思想情绪在作品中得以自然流露。
正如在送交《幻灭》时署笔名“茅盾”一样,茅盾当时的心情确实是极其矛盾的,一方面由于革命失败而引起消沉幻灭的情绪;另一方面又对这种情绪不清醒,仍坚信革命“最后终归要胜利的”。《幻灭》单行本出版时,茅盾在扉页上写了《离骚》上的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正是作家当时心情的反映。经过短暂的消极悲观,作家对革命又充满信心,思想有了发展,很快转为冷静的思索。《野蔷薇》中的五篇就是这种思索的第一批成果。
这几个短篇写了从五四落潮期到大革命前后一部分小资产阶级青年知识分子的“灰色的人生”,通过男女主人公在革命转变时期的苦闷、彷徨、追求、探索,揭露了社会的黑暗,透露了光明的未来,为青年读者或明或暗的指出了前进的方向。
其中《创造》体现了茅盾对革命的胜利前景坚信不移的乐观情绪,这篇小说的写作是他“有意为之”的,茅盾在1927年九、十月间写的中篇小说《幻灭》发表后,对这部现实性很强的作品,有的评论者却认为整篇的调子太低沉了,一切都幻灭,似乎革命没有希望了。作家一方面承认“这个批评是中肯的”另一方面却觉得“这并非我的本意”。为了辩解,也为了表白他对革命必胜的信念,于是他写了《创造》。《创造》的篇名是深含寓意的,表达了作者渴望创造新生活的美好思想。
《创造》中的君实是一位既承袭封建传统思想又受资产阶级新思潮影响的“中庸”了的理想化人物,其父“自从戊戌政变那年落职后,老人家就无意仕进,做了“海上富公”,专心整理产业,管教儿子。他把满肚子救国强种的经纶都传授了儿子,也把这大担子付托了儿子。”而君实“在父亲的灵床边,他就计划如何安排未来的生活。”“像旅行者计划明日的行程似的,他详详细细的算定了如何实现未来的梦。”对未来充满理想。
他要找一个“性情见解在各方面都和我一样”,“以他的理想为理想,以他的行动为行动”,“全新的,但是不偏不激,不带危险性”的理想的女子做生活的伴侣,当“蹉跎了五六年工夫”而不得时,他转而“打算找一块璞玉”。“社会既然不替我准备好了理想的夫人,我就来创造一个。”又过了一年多,当他终于找到想象中的璞玉——表妹娴娴以后,他就按照他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观点,想把娴娴创造成理想中的女性。
接着君实用了几年的功夫,煞费苦心地去“创造”。他“诱导娴娴读各家的政治理论;要娴娴留心国际大势,用苦心去记人名地名年月日;他要娴娴每天批评国内的时事,而他加以纠正。”终于把“最初不喜欢政治,连报纸也不愿意看”的娴娴“引上了政治的路”;对于娴娴乐天达观的性格,他“苦心地诱导娴娴看进化论,看尼采,看唯物派各大家的理论。”“不顾一切的投了唯物论的猛剂”,“终于又奏了凯旋”;他还对娇羞、腼腆的娴娴进行“多方面的陶冶”使娴娴“出落得又活泼又大方,知道了如何在人前对丈夫表示细腻的昵爱。”
但是被创造成新女性的娴娴,并未固守君实的中庸之道,而是一直走下去。“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见解了。”君实想到“两年前夫人的心,好比是一块海绵,他的每一滴思想,碰上就被吸引了去,现在这同一的心,却不知怎的已经变成一块铁,虽然他用了热情的火来锻炼,也软化不了它。”“娴娴非复两年前的娴娴了”。君实终于感到了自己的失败,他的创造“理想的夫人”的幻梦;彻底破灭了。
茅盾称《创造》是一部象征主义的小说。那只“刻镂得很精致的象牙的兔子”一直贯穿作品的始末,白肚皮上用刀刮过的“丈夫”二字,更象征了这对夫妇沿不同方向演变的轨迹。小说结尾,通过五妈的口转述娴娴临行前的话语更是意味深长的:她叫我对少爷说:“她先去了一步了,请少爷赶上去罢——少奶奶还说,倘便少爷不赶上去,她也不等候了。”茅盾自己说,这是这是对君实等所固守的中庸之道的有力冲击,表现了作者生气勃勃的乐观精神。
象征性的手法颇能启发读者的深思从而取得与作者的创作意图相接近的结论。《创造》运用的是铺陈叙述的笔法,全文叙述了君实“创造”娴娴的过程。从计划创造到怎样创造再到创造所得的失败结果,是叙“过程”而不是生动的情节描写。
茅盾知道,短篇小说应该是“生活的横断面”的表现,应做到“短小精焊而意味深长”。而《创造》并不是“横断面”的描写,而是铺陈叙述,是叙过程。茅盾自我评价说,《创造》“算是我对短篇小说的尝试”,而尝试后的感受是“我不会写短篇小说”。茅盾自我评价说这个短篇成了“压缩了的中篇”。可在艺术上也确是幼稚的。
像《创造》一样,茅盾初期的短篇小说创作不是“生活的横断面”的表现,而是叙述“过程”,结果“绝大部分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短篇小说,而压缩了的中篇”。这可以看作茅盾短篇小说创作的第一阶段,即比较幼稚期。
但是,茅盾意识到了自己短篇小说的缺点,并有意识的加以克服,努力朝“生活的横断面”的方向发展,随之进入了其短篇小说创作的第二阶段。
二、《石碣》写于1930年,同另外两部历史题材的短篇小说《大泽乡》《豹子头林冲》一起编在茅盾的第二个短篇小说集《宿莽》里。
三十年代初,由于工农红军的力量不断壮大,农村革命根据地不断扩大,城市工人运动得以恢复和发展,使得中国革命重新走向高潮,文化革命也逐步深入,193O年3月,“左联”成立,茅盾于193O年4月从日本回国后,积极投入了以鲁迅为旗手的左冀文艺运动,使他的小说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这时候,茅盾已经有意识的想改正以《创造》为代表的早期短篇小说创作的不足:题材上以小资产阶级青年知识分子的生活为主;艺术上采用铺陈叙述的笔法叙“过程”,像“压缩了的中篇”。正如他自己所说:“我习惯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现在也有意想换一换口味;或者说想从自己所造成的壳子里钻出来。”
《宿莽》集中的《石碣》等三篇历史题材的短篇小说就是这种尝试的产物。“那时的我,思想上没有变化,而对于一个作家来说,进步的世界观虽然提供给他一个分析并提炼社会现实的基础,却还不能使他立即有比较成熟的题材以供形象描写。这便是当时我只能取材于历史或传说的缘故。”⑨这时候,茅盾虽然不满意自己原先那些作品的情调,但一时又未能把握住现实斗争的重大题材,所以转而取材于含有积极意义的历史故事之作。如《大泽乡》就是借赞扬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来歌颂党所领导的农村土地革命运动,宣布人民革命的不可避免和反动统治的必然垮台。
《石碣》取材于《水浒传》梁山好汉排座次的故事。茅盾在这篇小说中也是借历史题材“向现代说话”,所以他将《水浒传》中排座次的石碣,变“天意”为“人为”,虚构了吴用安排石匠铁臂金大坚和圣手书生萧让刻石碑的情节。全文通过二人的对话来揭示吴用的“神算妙计”。单是替天行道杏黄旗上的一个“天”字还不够,总得再找出些‘天意’来。
在艺术上,《石碣》改变了《创造》那种叙“过程”的写法,而是从头至尾取金大坚和萧让刻碑时的谈话这一“横断面”来写,做到了“短小精焊”“是生活的横断面”的表现,和茅盾初期以《创造》为代表的短篇小说相比,有了显著的进步。
但是,以《石碣》为代表的茅盾这一阶段的短篇小说创作还是不成熟的。这主要表现在:刻意追求“生活的横断面”的表现这一短篇小说的特征,使文章的表现手法显得过分单一,人物形象不够丰满,情节不够丰富,影响了小说主题的表现。
像《豹子头林冲》只采取了心理描写这一种手法一样,《石碣》只用了对话描写这种手法,全文用金大坚和萧让的对话贯穿全文,梁山兄弟的阶级出身、思想特征、性格特点、未来打算以及吴用的策略等都是通过两人的对话来表现。但是仅靠对话描写这一种手法显然是不够的,情节没有充分展开,人物形象不够典型丰满,使文章显得单薄浅显,令读者印象不深。
总之,茅盾这一阶段的短篇小说克服了前期叙述“过程”的“压缩了的中篇”的缺点;“表现了生活的横断面”,有了显著的进步,但表现手法过于单一,在艺术上还是不成熟的。
三、一九三二年,茅盾完成了长篇巨著《子夜》的写作,他的短篇小说创作也进入了成熟期。写出了以《林家铺子》、《春蚕》等为代表的一系列优秀短篇小说。 《春蚕》写于1932年,它是茅盾《农村三部曲》的第一篇,是茅盾创作上成熟的标志之一。
三十年代初,日本等帝国主义国家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在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和军阀混战、苛捐杂税下,不仅民族工业破产,中国的农村经济也走向凋落,丰收不仅没有给农民带来温饱富足,反而使农民更加贫困,这就是当时特有的“丰收成灾”现象。许多进步作家都在作品中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反映,仅小说创作领域,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就有茅盾的《春蚕》《秋收》,叶紫的《丰收》,叶圣陶的《多收了三五斗》等。
茅盾的短篇小说《春蚕》截取了老通宝一家养蚕丰收而破产这一生活的“横断面”。它以“九.一八”变前后的江浙农村为背景,描绘了老通宝一家辛勤劳动、养蚕卖茧而终于破败的遭遇。老通宝本是一个有“二十亩的稻田和十多亩的桑地,还有三开间两进的一座平屋”“在东村庄上被人人所妒羡”的富裕农民,但“世界真是越变越坏”,现在老通宝一家也要常常把南瓜当饭吃。“已经没有自己的田地,反欠出三百多块钱的债。”和全村二三十户人家一样,他一家怀着充满希望的心情,投入了春蚕的大搏战,指望在春蚕收成中偿还一切借贷。经过一个多月的“连日连夜无休息的大决战”,终于换来了多年未有的蚕茧丰收。然而,“人们做梦也不会想到,今年蚕花好了,他们的日子却比往年更加困难。”“因为春蚕熟,老通宝一村的人都增加了债!老通宝就为养了五张布子的蚕,又采了十多分的好茧子,就得白赔上十五担叶的桑地和三十块钱的债!一个月光景的忍饿熬夜还都不算!”
春蚕空前的丰收,带给农民的反而是空前的灾难——这是一幕令人揪心的惨痛悲剧。茅盾从日益破败的三十年代农村捕捉到的这一生活信息,不仅生动的再现了当时农民苦难生活的现状,也深刻地暗示了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情形特征。作品在表现“租、债、捐、税”对农民残酷压榨的同时,着力渲染了外资入侵、民族工业破产对蚕农的直接危害。“自从镇上有了洋纱、洋布、洋油——这一类洋货,而且河里更有了小火轮船以后,他自己田里生出来的东西就一天一天不值钱,而镇上的东西却一天一天贵起来。他父亲留下来的一份家产就这么变小,变做没有,而是现在反负了债。”而且由于日本的入侵,使得“上海不太平,丝厂都关门,”茧厂不开门,茧价大跌,往年象走马灯似的在村里巡回的“收茧人”不见了,“却换替着来了债主和催粮的差役。”帝国主义的军事和经济入侵,使得江南农民视为第二生命的蚕丝业凋蔽。茅盾正是从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两个方面揭示了农村濒于破产的粮源,表现出作家分析社会本质的异常精确性。
《春蚕》不仅在思想上取得了上述显著成就,而且在艺术上也走向成熟。这主要表现在主题鲜明,情节丰富、形象丰满、手法多样等方面。
在主题上,小说不仅形象地反映了三十年代中国农村“丰收破产”的苦难现实,而且深刻地揭示了造成这种现实苦难的社会时代原因;不仅写出了以老通宝为代表的老一代农民的愚昧、保守,也写出了以阿多为代表的新一代农民的思索、觉醒;小说通过表现老通宝一人一家的遭遇,展示了三十年代初“农村的经济情形”,显得思想深刻、主题鲜明。
在情节上,小说采用截取“生活的横断面”这种短篇小说的特征来刻画人物和表现主题。《春蚕》截取了老通宝一家养蚕丰收而破产这一生活的横断面,又借助人物的回忆或联想穿插纵的描写,使养蚕过程这个大的横断面又包括了四个小的横断面。即一节一个横断面。这样小说既有“横”面的广度,又有“纵”面的深度,使小说显得情节丰富而又井然有序。
在形象上,小说塑造的两代农民形象颇具特色。老通宝是老一代农民的典型,他勤劳忠厚而又保守落后,既不失劳动者的传统美德,又带有旧式农民固袭的思想重负。其悲剧的酿成,部分上是由于思想未能适应已经变化了的时代;而他的“仇洋”心理,则又烙印着特殊时代的心态,是农民尝够了生活痛楚但又只能作原始抗争的必然反映。老通宝的儿子阿多是青年一代农民的典型,他已不再相信命运之类的欺骗,对社会不平开始作更深一层的思索,反映了青年人朦胧的觉醒。小说把人物置于跌宕多姿的情节开展中,深化了人物性格,使人物形象显得充实丰满、栩栩如生。
在手法上,《春蚕》运用了肖像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细节描写、语言描写,以及环境衬托等多种现实主义的描写手法,使文章显得手法多样、跌宕生姿。小说对老通宝、阿多等人物,从外貌、心理、语言、动作等多方面全方位的加以刻画,使文章形象可见,活灵活现,丰满鲜明的实现在读者面前。小说开头通过老通宝的“眼”写到——那“塘路”上的纤夫,“水是绿油油的”“官河”,密密层层的桑树,每秒都会大一些的“桑拳”、还有“空关在那里”的茧厂;“柴油引擎的小轮船”“泥土燥裂的稻田”等,成功的景物描写烘托了人物的心理,展示出了丰富的时代内容。
此外,小说还有浓烈的乡土色彩。像阿多头顶“团扁”,四大娘糊箪,老通宝用大蒜头卜凶吉,小宝“清明削口,看蚕娘娘指头”的歌谣等。一幅幅活生生的江南农村世态风俗画,反映了江南水乡的风土人情,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浓重的乡土气息和温馨的江南农村风格,使作品洋溢着质朴、清新的泥土芳香。
这样,短篇小说《春蚕》题材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和现实性,主题深刻、情节丰富、人物形象丰满鲜明、表现手法风格多样,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不愧为现代文学作品中的名篇,标志着茅盾短篇小说创作的成熟。
综上所述,茅盾的短篇小说创作从初期的幼稚到1932年前后的成熟,经过了一个发展的过程。
1928年到1929年,是其短篇小说的幼稚期。以《创造》等为代表,其特色是叙述过程,而不是“生活的横断面”的表现,将短篇写成了“压缩了中篇”。
1930年到1931年初,是其短篇小说创作的不成熟期。以《石碣》等为代表,虽然克服了幼稚期的主要特点,是“生活的横断面”的表现,不叙过程,但表现手法过于单一,流于简单。
1932年前后,是其短篇小说创作的成熟期,以《春蚕》等为代表,克服了前面创作上的缺点,使其小说显得思想深刻,有很强的时代现实意义;在艺术上主题鲜明,情节丰富,形象丰满,而又手法多样。
通过《创造》《石碣》《春蚕》这三篇茅盾不同时期的短篇小说的代表作的比较,可见茅盾短篇小说创作的艺术成长轨道:由幼稚到不成熟到成熟,由铺陈表白自己观念到理智分析,而通过典型化描写。
参考文献
1、茅盾:《“大转变时期”何时到来呢》,《文学周报》,1923年12月,第103期
2、玄珠:《中国文学不发达的原因》,《文学旬刊》,1921年5月,第1号
3、茅盾:《“大转变时期”何时到来呢》,《文学周报》,1923年12月,第103期
4、茅盾、孔范今:《茅盾选集》,山东文艺出版社,2003年5月
5、茅盾:《茅盾短篇小说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55年12月
上一篇
:
论《文心雕龙》中的佛学影响
下一篇
:
从《诗经》中的爱情诗看当时的婚..
Tags:
茅盾
短篇小说
艺术
成长
过程
【
收藏
】 【
返回顶部
】
人力资源论文
金融论文
会计论文
财务论文
法律论文
物流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其他论文
保险学免费论文
财政学免费论文
工程管理免费论文
经济学免费论文
市场营销免费论文
投资学免费论文
信息管理免费论文
行政管理免费论文
财务会计论文格式
数学教育论文格式
数学与应用数学论文
物流论文格式范文
财务管理论文格式
营销论文格式范文
人力资源论文格式
电子商务毕业论文
法律专业毕业论文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
汉语言文学论文
计算机毕业论文
教育管理毕业论文
现代教育技术论文
小学教育毕业论文
心理学毕业论文
学前教育毕业论文
中文系文学论文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