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工程
会计论文
金融论文
国际贸易
财务管理
人力资源
轻化工程
德语论文
工程管理
文化产业管理
信息计算科学
电气自动化
历史论文
机械设计
电子通信
英语论文
物流论文
电子商务
法律论文
工商管理
旅游管理
市场营销
电视制片管理
材料科学工程
汉语言文学
免费获取
制药工程
生物工程
包装工程
模具设计
测控专业
工业工程
教育管理
行政管理
应用物理
电子信息工程
服装设计工程
教育技术学
论文降重
通信工程
电子机电
印刷工程
土木工程
交通工程
食品科学
艺术设计
新闻专业
信息管理
给水排水工程
化学工程工艺
推广赚积分
付款方式
首页
|
毕业论文
|
论文格式
|
个人简历
|
工作总结
|
入党申请书
|
求职信
|
入团申请书
|
工作计划
|
免费论文
|
现成论文
|
论文同学网
|
全站搜索
搜索
高级搜索
当前位置:
论文格式网
->
免费论文
->
汉语言文学论文
爱的忏悔录——鲁迅《伤逝》中的人物情感分析(一)
本论文在
汉语言文学论文
栏目,由
论文格式
网整理,转载请注明来源
www.lwgsw.com
,更多论文,请点
论文格式范文
查看
爱的忏悔录——鲁迅《伤逝》中的人物情感分析
[摘 要]《伤逝》记叙了涓生和子君的悲剧,小说丝丝入扣的情感表现了男女主角在时代洪流中的追寻、挣扎、困惑、沦陷,探寻其中的起伏走向,究其根源,有着最根本的社会原因,有着本身的性格弱点,也是孤寒现实的映射,这不仅是对新时代爱的真正意义的追索,更是自由信念的探寻,和对自身价值的更深层的反思。
[关键词]爱的悲剧 社会原因 性格原因
《伤逝》是鲁迅创作知识分子题材中唯一描写爱情的作品,记叙了涓生和子君的情感悲剧。当时,封建势力与“五四”思潮僵持对峙,在这段新旧交替的不寻常的时代,涓生和子君勇敢地走着自己的路。子君冲破封建家庭与社会习俗的束缚与影响,坚定地与她精神上的导师涓生结合了,他们沉浸在爱的海洋里。而这种美好如此短暂,不久之后,涓生发现自己为了爱而爱,忘了其他;子君困居于无聊的繁琐中,虚度青春年华。这使他们陷入了迷茫和困惑。给予这个虚幻的童话致命打击的是涓生的失业,逐渐稀薄的爱难以维持,他们情感破裂,分开后各自回到自己原来生活的位置。子君郁郁而终,涓生在这场悲剧里悲哀、忏悔,寻思未来的新路。
小说真实贴切,细致入微,表现了男女主角在时代洪流中的追寻、挣扎、困惑、沦陷,子君的归返,是对爱由希望到绝望的无力,无爱,便在黑暗中死亡;涓生的忏悔是幻想的爱情到现实中实践终究无所着落,破灭的不仅仅是对情感的追求,更是自由信念的迷惘,和对自身价值的更深层的反思。
一、《伤逝》洋溢着爱的忏悔意识与悲剧意义
“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在小说中,将涓生和子君理想的爱情一点一点撕裂,现实蚕食他们的人生追求,使得美好终究沉寂于黑暗。面对这样惨痛的悲剧,文章不断地自省,反思,对真正的爱究竟意义如何,作出了自己的回答。时代不断向前,这种忏悔式的追寻有着深刻的借鉴意义。
小说以第一人称“我”的悲诉开场:“如果我能够,我要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1、http://book.kannunu.org/book/4418/55748.html 努努书坊,《彷徨》,《伤逝》鲁迅]这一直白的叙说揭开了诚挚的忏悔,浓浓的悲剧气氛由此层层展开。
子君是“五四”时期光彩照人的可爱的新女性,对于自己思想的启蒙者——也是封建礼教的叛逆者涓生,充满崇敬和希冀。涓生以新的思想包装自己,并也自以为勇敢的弄潮者,面对个性解放思想影响下的子君,除了怜爱,也有一种启蒙的成就感,他们的结合似乎是黎明的一线曙光。这样的结合也是当时最时髦的结合,是五四时期青年男女冲破旧的封建婚姻制度的代表。而结局却说不尽的悲凉:子君死去,涓生在无尽的后悔中继续着自己局限于时代的探寻。
涓生和子君结识之初,涓生“谈家庭专制,谈打破旧习惯,谈男女平等,谈尹孛生,谈泰戈尔,谈雪莱……”[2、http://book.kannunu.org/book/4418/55748.html 努努书坊,《彷徨》,《伤逝》鲁迅
]有说不完的话,子君“总是微笑点头”。在不久之后,便消磨成了相对无言的尴尬和冷漠。在对新生活的向往中,子君说出了:“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3、http://book.kannunu.org/book/4418/55748.html 努努书坊,《彷徨》,《伤逝》鲁迅],她坚定不移一往无前地争取属于自己的爱情。于是,涓生和子君联合起来,挣脱封建的羁绊,实现了爱的结合,享受着无限的喜悦,还有骄傲。却“不过三星期”,涓生爱的热情开始减退,繁琐之中,开始产生了“真的隔膜”。所谓的爱情,似乎渐渐虚幻。现实的残忍初露端倪,子君忙于琐事无聊度日,涓生发现自己为了爱忘了其他,他们陷入了对爱的迷茫。这时,“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4、http://book.kannunu.org/book/4418/55748.html 努努书坊,《彷徨》,《伤逝》鲁迅]涓生开始深入思考两人的情感关系。这也是对那时那刻爱的最深的忏悔。爱渐渐稀薄,渐渐被消磨,涓生便感到了索寞与空虚。而生活开始露出了狰狞的面目,涓生失业了,这一打击于他,尚未忘却“翅子的扇动”,“外来的打击其实倒是振作了我们的新精神”。在对情感的思索过后,涓生不得不“直面惨淡的人生”。[5、http://www.360doc.com/content/12/0510/11/9225789_210035914.shtml 《记念刘和珍君》鲁迅]主观上的意愿并不能带来现状的改善,生活日渐窘迫,爱情日渐枯萎,困惑和挣扎带来痛苦。在冷静的反省后,涓生认为是子君妨碍了子君的路,决然分手,这也意味着爱情的彻底破裂。绝望中,子君归返樊笼,寂寂死去。现实张开大口露出獠牙毫不留情地吞噬了这个善良秀丽总是带着微笑的女子。而在回忆中,涓生忏悔自己,无限悔恨。这段情感的变化曲折,以第一人称铺叙开来,正是对爱的反思,对爱的忏悔。在“我”的视角里,爱的意义逐渐显现,之前的想当然的美好被层层剖析,显露出悲剧的真相。
视为圭臬的真理在质疑与实践中反复践踏,变得面目全非,显露出悲剧的事实真相,悔恨的语言里,充溢着无尽的悲凉,死亡的代价换来的仅仅是回首的思索,即对爱的忏悔。
小说抒情氛围非常强烈,涓生和子君迷茫中对爱情的追求、热恋新婚中相爱的喜悦、遭遇现实打击时对爱的惶惑、爱情濒于破裂时的挣扎痛苦、爱情彻底破灭后的绝望、直至子君死后涓生沉痛的的悲哀悔恨,源于对爱的本质意义的追寻,人物情感悲哀缱绻,这是一条经历曲折起伏奔腾的情感河流, 是代表着一代人对新时代自由情感追求的真实录像,是一篇对爱的反思和剖析的深沉忏悔录。
二、爱的悲剧发生的原因
1、社会原因
“人必须活着,爱才有所附丽”,[6、 http://book.kannunu.org/book/4418/55748.html 努努书坊,《彷徨》,《伤逝》鲁迅]这是涓生的检讨。而人是具有社会性的,生活在社会中的人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存在,那么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情感也就打上了深深的时代烙印。
“五四”思潮张扬人的个性,鼓励新女性大胆走出家庭,提倡男女平等;而几千年来的封建传统礼教一直维护着上位者的权力和利益,遏制个性解放,鼓吹男尊女卑,更不允许自由恋爱,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想要踏出一条新路,何其艰难!
由于根深蒂固的封建礼教的影响,社会对于他们的爱情没有祝福,只有贬低和苛责,这一点,体现在他们周围的环境。在他们的邻居中,“照例是那鲇鱼须的老东西的脸又紧贴在脏的窗玻璃上了,连鼻尖都挤成一个小平面”,“小官太太暗斗”“房东太太还因此嗤笑我们了”,[7、http://book.kannunu.org/book/4418/55748.html 努努书坊,《彷徨》,《伤逝》鲁迅]周围的人,以猎奇的心理窥视这涓生和子君,并予以敌意和嘲讽。局长的儿子的赌友“雪花膏”也“添些谣言”,这是同事的中伤,失业的打击也因此而来。而“写给《自由之友》的总编辑已经有三封信,这才得到回信”,得来的报酬也微薄得可怜——“两张书券:两角的和三角的”。如果说周围的人关系不够密切,而亲友们的表现更体现了在封建婚姻制度的桎梏下,一切的亲情都大不过规矩。涓生和子君争取自由的行为,离经叛道,无人能容。子君的叔子因为他们的结合“气愤到不再认她作侄女”,涓生的世交“好容易才相见”,“很冷落”,也“冷冷地说”子君死了。他们的结合,是对旧社会的“叛变”, “只为了爱”,“而将别的人生的要义全盘疏忽了”,以惨痛收场的悲剧势必无法避免。
涓生和子君的结合,是新生活的开始。个性主义使涓生得到了子君,实现了爱的理想。理想遭到现实的打击时,他却选择了分离作为新的道路的开辟,也正是这一忽视社会因素的自以为是,将子君推向了人生的末路。这一悲剧宣告了个性解放的破产,如涓生般孤军奋战,踽踽独行,是不可能找到真正的人生出路的。唯有整个时代的变革,才能迎来新的光明和希望。
爱情的悲剧不在于爱情本身,而在于参与者对爱的根本含义的理解错误。没能够真正把握爱情存在的基础,并虚幻游离于社会现实,在强大的封建礼教和现实制度的压力下,这种大胆的尝试并不见容于家庭,更不见容于社会,美好的情感必将被撕裂成为看客们的谈资,以享茶余饭后的闲暇,而在涓生和子君身上,确是最大的悲剧。
性格原因
造成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悲剧的原因,也有他们两人的性格因素。新旧时代的交替中,他们洋溢着激情,却极不成熟。面对强大的社会现实的逼迫,涓生失业碰壁,走投无路,渐渐暴露出人性中潜藏的自私、虚伪、卑怯、懦弱,而子君的短视、无能、苟安、软弱,再加上微不足道却又执着的尊严,最终指引她回去樊笼,郁郁而终。个人的力量始终无力抗衡强大的社会力量,毋庸滚滚变革激流中两个外强中干的青年男女。
涓生是时代精神孕育的产儿,他冷静镇定,渴望实现子君的理想,将自己推崇的思想身体力行,他是勇敢的。面对失业,他远比子君镇定,时时争取着“翅子的扇动”;爱情渐渐萎谢,他检讨自省,表现冷静而深刻;而在诸般挫折面前,他却认为是子君妨碍了自己前行的路,将个人的希望和新生寄托在个人的努力上,显得狭隘而自负;为此,他毫不念及旧情,也不顾及对子君的伤害和打击,提出分手,自私而且冷漠;甚至在子君归返之前,想到子君死去,以最坏的恶意揣度,这甚至于卑劣了。社会现实的逼迫,涓生没能抗争到底,而将性格中的丑陋放大,作出了最为消极的懦弱的回应,那么,他们的爱情也就连最后主动争取的声音也沉寂了。
子君善良,柔弱,纤巧而灵秀,在选择爱情的关键时刻,她坚毅勇敢,大胆走出封建家庭,是新女性的代表。可惜爱的结合停滞了子君前进的步伐,她生活的全部成了洗碗、做饭、饲鸡、喂狗,与官太太勾心斗角。无聊琐事与庸俗狭隘消磨掉了她原有的勇敢无畏。她的这一变化和她的追求不无关系。子君理想的是自由的婚姻,得到了爱情和家庭,她别无他求。子君尚未完全摆脱封建观念的羁绊,将“女子治内,服侍丈夫”视为当然,没有自己的工作和收入,沦为男子的附庸。目光短浅的她实际上是从一个牢笼逃出,又陷入另一个牢笼,她争取的解放在实践过程中,变相成了走中国旧式妇女的老路。当涓生和她分手,懦弱无能的她便不得不跟父亲回到家里,“负着虚空的重担,在严威和冷眼中走着所谓的人生的路”。这样的解放实际是虚假的自欺,性格上的悲剧也注定她不敢彻彻底底独立成为一个真正解放的“大写的人”。
3、作家个人经历的投射
俄文艺理论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这篇小说也折射了鲁迅先生个人对待爱情的态度及个人情感生活的挣扎。鲁迅作为新时代的呐喊者和领路人,本身拥有一段母亲之命媒妁之言的包办婚姻,思想上的不沟通,生活中格格不入的痛苦,间接地折射在他的作品中。1906年,鲁迅在母亲要求下和朱安结婚,后与学生许广平相识相爱同居,并在社会压力下离开北京。正如许广平所说“在社会上严厉的戴着道德的眼镜,专唱高调的人们,在爱之国里不配领略的人们,或者嫉恨于某一桩事,某一方面的,对爱的他俩,也给予一番猛烈的袭击”,[8、http://book.kannunu.org/book/4418/55748.html 努努书坊,《娜拉走后怎样》,鲁迅
参考文献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伤逝》中的爱情悲剧,何 皛 ,2006年04月27日 ]传统的礼教对于鲁迅和许广平的爱情,怀着不小的恶意。涓生和子君的特殊的身份关系:老师和学生;他们特殊的历史时期:“五四”新文化时期和旧封建礼教的对峙;同样的不容于家庭、亲友、同事,不容于社会,诸多相似,正是鲁迅本身对于情感生活的隐射,发人深思。
鲁迅先生在《娜拉走后怎样》里说“梦是好的,否则,钱是要紧的”,[]这一观点正和《伤逝》中“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中相符,这也是他的深刻剖析。没有物质基础和独立人格的爱情,犹如无根之萍,不具有实在意义。要使情感具有真正的价值,获得真正的个性解放,势必勇敢无畏地投身于生活战斗中。
鲁迅经历了在封建礼教压制下的一场不幸的婚姻,而出于对当时社会的深刻认识,他无力也无法去挣脱这场严肃却荒谬的婚姻关系。当许广平犹如一缕晨曦照映进他荒芜的情感世界时,作为思想先行者,鲁迅的挣扎、抉择,不可避免,而现实总是在温暖中掺杂孤寒,于是这篇小说也成了他个人情感的一种宣泄,也是在挣脱桎梏中的低沉却有力的呐喊,对于当时青年人的情感起到了映照的作用,于反思中探求,于剖析中挖掘,而这种忏悔式的表现,对于我们现时代,真正理解爱的含义,追求自由的情感和人格,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注释爱的忏悔录——鲁迅《伤逝》中的人物情感分析
[摘 要]《伤逝》记叙了涓生和子君的悲剧,小说丝丝入扣的情感表现了男女主角在时代洪流中的追寻、挣扎、困惑、沦陷,探寻其中的起伏走向,究其根源,有着最根本的社会原因,有着本身的性格弱点,也是孤寒现实的映射,这不仅是对新时代爱的真正意义的追索,更是自由信念的探寻,和对自身价值的更深层的反思。
[关键词]爱的悲剧 社会原因 性格原因
《伤逝》是鲁迅创作知识分子题材中唯一描写爱情的作品,记叙了涓生和子君的情感悲剧。当时,封建势力与“五四”思潮僵持对峙,在这段新旧交替的不寻常的时代,涓生和子君勇敢地走着自己的路。子君冲破封建家庭与社会习俗的束缚与影响,坚定地与她精神上的导师涓生结合了,他们沉浸在爱的海洋里。而这种美好如此短暂,不久之后,涓生发现自己为了爱而爱,忘了其他;子君困居于无聊的繁琐中,虚度青春年华。这使他们陷入了迷茫和困惑。给予这个虚幻的童话致命打击的是涓生的失业,逐渐稀薄的爱难以维持,他们情感破裂,分开后各自回到自己原来生活的位置。子君郁郁而终,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1
/2/2
上一篇
:
浅谈“控制、训练、同步”的语文..
下一篇
:
网络流行语审美特征初探
Tags:
忏悔录
鲁迅
《伤逝》
人物
情感
分析
【
收藏
】 【
返回顶部
】
人力资源论文
金融论文
会计论文
财务论文
法律论文
物流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其他论文
保险学免费论文
财政学免费论文
工程管理免费论文
经济学免费论文
市场营销免费论文
投资学免费论文
信息管理免费论文
行政管理免费论文
财务会计论文格式
数学教育论文格式
数学与应用数学论文
物流论文格式范文
财务管理论文格式
营销论文格式范文
人力资源论文格式
电子商务毕业论文
法律专业毕业论文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
汉语言文学论文
计算机毕业论文
教育管理毕业论文
现代教育技术论文
小学教育毕业论文
心理学毕业论文
学前教育毕业论文
中文系文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