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24
16050648 行政费 交涉费 民政费 财政费 洋关税 常关税 典礼费 教育费 司法费 军政费 实业费 交通费 工程费 官业支出 边防经费 各省应解赔款洋款 阳关应解赔款洋款 常关应解赔款洋款 附: 归还公债 26069666 3375130 4416338 17903545 5748237 1463332 745759 2553416 6616879 83498111 1603835 47221841 2493204 560435 1239908 39120922 11263547 1256490
4772613 1258184 626177 1324531 2877904 9163
54037 1041892 218746 14000546
7804908 2022064
资料来源:《清史稿.食货六》 十二月,资政院对度支部所拟预算收支各数进行复核,于岁入有增加,于岁出有削减。不久,清王朝被推翻,此预算未能执行。此观点还认为只有在资本主义方式确立以后,国家预算才可能产生。这是因为:(1)在奴隶主和封建主的暴力统治下,对国家预算制度的需求是不可能出现的。由于是国王代表着国家直接占有非人力资源和部分人力资源,在分配上也以国家直接占有劳动的形式取得,这与资本主义社会以后国家通过征税的办法取得收入是截然不同的。而劳动者这是并不是以一种生产要素出现的,也不是一个可独立做出决定、做出自我安排并与统治者具有同等权利功能的人,而是作为一种物、一种可以活动的财产出现。 (2)国家预算制度是无法在独裁统治政权下产生的。因为在依靠市场交换获得巨额财富从而逐渐形成一股与封建主相对抗的政治力量的资产阶级产生前,国家预算制度是不可能被封建主阶级主动作出安排的。(3)力量对比上来看,王室的绝对权力使得国家在组织财政收入和安排财政支出方面是不需要任何法律手续的。在政治上,国家的权力之高无人可以匹敌;在经济上,国王任意配置国家资源,使其被无效配置。(4)即使到了封建社会,人们的自身权利也是极为有限的。特别是接受长期封建统治的国家的人民更是如此,处于社会的底层的“百姓”就习惯于接受自上而下的制度安排。没有去争取制度安排的意识。 二、以史实观看我国国家预算起源的另一种观点[4] 我国古代财政预算的总原则是“量入为出”。史载:“冢宰制国用,必于岁之杪,五谷皆入,然后制国用,用地大小,视年之丰耗,以三十年之通制国用,量入以为出。”这里可以看出,国家预算的安排,是在农业(包括畜牧业)实现以后,根据已经实现的收入安排国家各项支出。 我国古代的国家预算,限于史料的不足,不能说的十分详细。如国家主要的财政收支活动,周代以前很少有系统的文字记载。但根据现有的史料来看,其内容也相当丰富。我们且以周代为例。周代国家支出(包括皇室支出),有九类,古书称之为九式,即九种用途的开征法则[5]:(一)祭祀之式(祭祀所耗用的财物)(二)宾客之式(朝中宴会所用)(三)丧荒之式(对丧祀、凶荒的抚恤和救济)(四)羞服之式(皇室饮食、服用之费)(五)工事之式(水利灌溉、官房修建、官府器物制作及其他建筑工程开支)(六)币帛之式(参加聘问、会盟的财物费用)(七)刍秣之式(喂养牲畜的粮草费用)(八)匪颁之式(赏赐群臣费用)(九)好用之式(皇帝赏赐近臣的开支)。“九式”之中,没有官俸支出,军事支出也没有单列项目。这是因为古制是“井田制赋”,诸侯有封邑,其收入已包含在封地收入之中。而军费也因按井征调兵士和武器装备诸物,属于国家财政的开支不多,所以,“九式”当中未单列项目。 据载,古代大宰、小宰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用“九贡”、“九赋”、“九式”来均节国家(皇室)的财用。又据有关学者说,周代“九赋”是有法定用途的。如果我们把周代的“九赋”、“九式”按现代的方式排列,就成了国家财政收支总表。 表2:周代国家收支总表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2/5/5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