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来源:《宋史.食货下》 直到宣统年间,我国的国家预算表才与现代十分相近。宣统二年(1910年),度支部奏试办宣统三年预算,岁入为八类,岁出为十八类,各分经常门与临时门两部分。岁入共29696.27万两有奇,岁出为33865万两有奇,收不抵支为4168.73万两。(见表1) 三、笔者有关我国国家预算起源的基本看法 我国国家预算的起源问题,笔者认为“我国国家预算起源于清末”这一观点存在问题,这表现在:(1)前一种观点认为,资本主义以前尚未形成国家预算制度,国家财政范畴中还不包括国家预算。暂且不论其阐述是否有坚实的史实依据,仅仅从逻辑上看,这种说法就和他们对中国历史上国家预算制度起源的看法自相矛盾了,因为中国在清朝宣统二年还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形态而不是资本主义社会,依此说来,当时也不可能出现国家预算制度。 (2)清朝末年的史实来看。“宣统二年起,由清理财政局主持编制预算工作,这是我国两千多年来封建王朝第一次编制国家预算[8]。”确实,这是中国封建王朝第一次将编制国家年度财政收支计划称为编制“预算”。但是,假如以“预算”一次的出现作为判断中国历史上开始编制“国家预算”的标志,显然大家都不会接受。正如“财政”一词也是在清朝末年作为外来语而见诸官方文献的,但谁也不会依此断言中国历史上的“王用”、“国用”、“邦计”等不是财政一样。(3)从国家预算这一概念的外延与内涵上来进行比较。国家预算这一概念的内涵是确定的,即是具有一定法律形式和制度保证的国家财政体系;而在不同的社会形态或统一社会形态的不同阶段,究竟采取何种形式,则是这一概念的外延。例如在资本主义国家,一般是经过议会的审查与批准;在社会主义的中国,则是经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审议与批准。同样的,在中国封建社会也完全有其特定的具体形式。很显然,我们不能用概念的意向外延去否定其内涵。也就是说,是否经过资产阶级议会的批准,不是考察人类历史上“国家预算”产生的必要前提,从“国家预算”的内涵观察着一事物的产生完全比资产阶级的诞生要来的早。(4)从国家预算与国家财政的关系来看。国家财政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对国家收入的分配,筹集和分配财政资金,实现国家职能的需要。而完成这个任务的手段是根据经济发展规律的要求,以及国民经济计划,按照法定程序编制国家预算——国家基本财政计划。因此,在整个国家财政体系中,国家预算是主导,两者不可能有本质的差别。如果说计划是计划,计划是属于人们的主观意识的东西,属于上层建筑,而财政极为一个分类范畴。那么如果按照“我国国家预算起源于清末”的观点,为什么国家财政产生于氏族社会而关系侵入同胞骨肉的国家预算却晚了数个世纪才来到人间呢? 我国国家预算起源肯定早于清末,至于我国过预算到底起源于何时,笔者认为至少可以追溯到周代。1.“国家预算”在学术有两种定义,即国家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重要工具和国家制定的年度财政收支计划。我认为这两点均在周代以前的氏族社会中有所体现。对居民劳动成果进行再分配,在氏族社会就出现了。早在舜统治时期,通过大禹治水,划土分民,规定居民的贡赋等级,一套比较系统的财政收支制度就形成了。司马迁说:“自虞、夏时,贡赋备矣。”因此笔者认为,这是国家预算已经进入萌芽即早期发展阶段。2.持第二种观点的学者们谈到如何确立我国及时上何时开始编制国家预算是,认为“关键能否掌握一个王朝编制年度财政收支基本计划的法定程序及其计划的周密程度。”我们还是以周代为例。(1)预算的编制与执行。预算的编制时间,一般是在每年的年末;在中央,则为冢宰同司会、司书等官吏共同审核;在地方,则为诸侯和地方长官等核计。据《周礼.月令》载:在季秋之月(即九月),合诸侯制,白县为来岁受朔日,与诸侯所税于民。轻重之法,贡职之数,以远近土地所宜为度。即在每年年底,农业收获完毕,中央各部门和地方的长官,就要安排下年的支出和预算收入,他们要把国家规定记入预算的各种收支数额,写在竹简或木板上(古代叫券)。地方送国君,国君送中央。国君和中央分别进行审核,无误后,把券剖成两半;国王持右券,封君或地方官持左券,国王据此督促臣民执行。(2)周代的预算经费,实行的是定额包干制度,致上下共同关心,在经济不太发达的情况下,是一种有效的方法。(3)会计年度的确定。国家预算工作,在我国古代叫上计。上记包括的时限,以一年的财政收支为准,故称会计年度。周代采用的建子的正月制。(4)周代重视年终决算工作。如《周礼》记载:“岁终,则令百官府各令其制,受其会,听其正事,而诏王废置。三岁,则大计群吏而诛赏也”。周代编制财政收支计划的周密程度还可以在“九贡”、“九赋”的总收支表中略见一斑。 综上,笔者认为唐朝前期实际上是我国国家预算发展到一定时期,是鼎盛、繁荣的时期,而不是起源。它的源头已经涓涓流淌了数千年,从遥远的周代流淌至今。其间,我国国家预算已经经历了所有事物所历经的萌芽时期、发展时期和现代时期。它作用的范围以及力度,受到国家政局及其他因素影响。更多的时候,特别是当战乱发生后每至停废。就是说,在历史运转的长河中,它时兴时废,走过了一段曲折的道路。但是从总的情况来看,它随经济的发展、法制的健全以及财政工作的需要而逐渐趋向完善和规范。 注释:[1]国家预算组,1980:《国家预算》 中国财经出版社 [2]许涤新,1980:《政治经济学辞典》(下)人民出版社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4/5/5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