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2-1 东、中、西部地区实际利用外资结构 2.1.3相对规模差异 从相对规模看,各地区外商直接投资水平的差异更为明显。“相对规模”是衡量一个地区外商直接投资水平的重要指标,表示为该地区FDI与当年GDP的比值。2009年,FDI/GDP的全国平均水平为1.74%,从图2-2可以看出西部地区各省区的平均水平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中部地区虽说有个别省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与与东部地区差距明显。
图2-2 三大地区FDI的相对规模 2.2FDI区域分布差异的成因分析 2.2.1政策性因素的差异 从全国各个区域来看,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具有明显的地域分布差异。简单地说,中央政府渐进性的对外开放政策导致了外商直接投资的地区差异分布的格局。最早得到这种政策的地区一旦获得政策上的优势,对其发挥潜在的区位优势将是有很大推动作用的,并且还会形成一种非均衡发展模式下的自我强化力量,这些都使外资倾斜政策的影响更加重要而且持久。 在此方面,东部地区率先享受到了国家优先开放沿海城市的优惠政策,对其大量引进外资有很大的带动作用,这也是东部拉大和中部差距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西部也在国家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后, 享受到了一些优惠政策,对该地区经济的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目前,中央提出中部崛起战略,这一战略的提出对中部地区发展经济来说有一些政策方面的优惠,中部可以利用这一政策上的有利因素,发挥自身的区位优势,根据自身的特点,更大、更高质量地吸引外资,以弥补吸引外资方面的不足。 2.2.2区位因素的差异 中西部地区经济基础薄弱,投资能力有限,地貌复杂多样,致使其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等基础设施系统长期落后,是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瓶颈”。 宏观意义上的区位因素对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的区域分布差异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就单从狭义的角度来理解区位因素———自然地理位置的差异,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的区域分布差异问题也和区位因素具有很高的关联性。比如:东部地区的区位优势可以被具体化为接近港口和对外联系的便捷运输条件等。由于我国在吸引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初期,主要是发展外向型域经济的直接投资,在这种政策的指引下,投资者的理性选择是在有利于对外经济贸易的地区进行投资。而中部地区在这方面却不具有任何的优势。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大多是“两头在外”的出口加工型企业,正是这种区位因素的作用,使得外商直接投资在注重一般性规律的前提下,表现出自身集聚与扩散的规律,并因此也导致了我国在地区分布上吸引外资的差异状况。 2.2.3资源配置效率的差异 要素禀赋反映了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初始条件的差别,是反映各地区静态差异的一个重要的指标。如果从动态的经济运行效率角度看,不同地区要素的投入产出效率的差异必定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形成产生一定的作用。也就是说,各地区资源配置效率的差异与外商直接投资也有着相关性。因为,从任何一个投资者的角度来说,总是希望投资于投资回报率较高的地区。具体就资金这一资源来说,东部地区由于其在吸引投资过程中特别注重引进产业链条长的资金,其吸引的投资企业基本包含有一个行业的上、中、下游企业,因此其投资效率相对较高;而中部地区在这方面存在不足,据了解,其产业园区内吸引的投资企业关联性很小,产业链很短,在吸引投资之初,较少考虑投资企业之间的关联性。这也是造成地区之间引资差异的一个明显因素。 2.2.4要素禀赋的差异 地区要素禀赋主要包含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等方面的内容。具体来说,我国各地区自然资源呈现由东至西优势度递增的特点。如果对能源、矿产资源、耕地和气候资源进行综合比较和测算,三大地区自然资源综合优势度的排序应该是西部居于前列,其次是河南中部和东部。但是,从目前我国外商直接投资区域状况来看,自然资源禀赋的影响作用不是很明显。 要素禀赋的另一个指标是劳动力资源。从效率工资的角度来看,全国最低的省区都集中在中、西部地区;若从劳动力的绝对数量来考察,基本来说东部地区的人口密度远远高于中、西部地区;若从劳动力的教育水平而论,则东部居于全国的前列,中部和西部较为落后。相对来说,劳动力资源是山东地区所具有的比较优势。 从技术资源优势度的角度看,综合科技水平排序为的东部、中部领先,西部较为落后,可见从这方面来说东部仍然占据优势。这说明要素禀赋差异和我国外资分布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第3章 FDI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贡献分析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2/4/4 相关论文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