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会计信息可以如实、客观地反映企业在过去一定时期内发生的经济业务以及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帮助投资者和贷款人进行合理决策;帮助政府部门进行宏观调控;帮助企业加强和改善经营管理,评估和预测未来的资金流动。所以说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以采用以下对策: (一)、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体系 内部控制体系是指各级管理部门在内部产生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基础上,采取的一系列具有控制功能的方法、措施和程序,并进行规范化、标准化和制度化,而形成的一整套严密的控制体系。它的主要可以使组织机构控制、职务分离控制、授权批准控制、人员素质控制、信息质量控制、财产安全控制、律控制、内部审计控制等。这样一来既可以及时发现、纠正可能出现的偏差,防范财务造假,避免把潜在的危机转变为现实的损失又能使凭证有效、记录完整、正确,稽核有力,能有效地堵塞漏洞、防止或减少损失,防止和查处贪污盗窃等违法乱纪行为。 (二)、强化会计监督 会计监督是指对会计核算和管理工作进行连续、系统、全面的监控和经常性的检查,便于及时发现并纠正会计工作中可能存在的偏差和错误.依法查处可能存在的舞弊造假,确保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工作健康、有序、高效的运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企业拥有了更广泛、更全面的自主权。权力没有监督和制约就会产生腐败,权力越大,就更需要制约,理财权力越大,就更需要会计监督。因此,强化会计监督,有效地发挥会计监督的职能,是对当前经济领域中,出现的造假现象的有力挑战,也是防止和发现会计造假的有力措施。 (三)、加强会计队伍建设,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1)提高会计人员的法律意识和思想道德品质。 会计职业的特性就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具备很高的道德素质。当前社会的一个现象就是当会计人员受到强令、胁迫、指使和授意下做假帐时,将面临来自法律和单位负责人的双重压力, 如不服从,可能遭致报复,如果服从,就是实施违法行为。如果会计人员不具备较高的道德素质,那么就会按单位负责人的意愿去做。另一方面,会计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等都是与企业的经济效益相挂钩,会计人员为了追求个人的经济利益,对造假行为,往往不加抵制,甚至还会帮助出谋划策。所以,如果会计人员的道德素质得不到提高,那么就会上顶不住压力,下挡不住诱惑,导致造假的发生。 (2)建立一套系统的职业道德规范的 新《会计法》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对于那些因提供虚假财务会计报告,做假账,隐匿或者故意销毁会计凭证、账簿、会计报告,等违法行为而被追究刑事责任的人员,不得取得或者重新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除上述人员外,对因违法违纪行为而被吊销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人员,5年内不得重新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要求之明确,措施之严厉,前所未有。通过法律的约束,促使会计人员具备强烈的责任感,在履行职责中,遵纪守法,廉洁奉公,不论遇到何种情况,不丧失原则,不图谋私利。否则,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会计信息失真就是因为会计制度不够完善才会让不法分子有可乘之机,只有完善会计人员从业资格制度,健全专业资格确认制度,在坚持目前专业资格"考评"结合制度的基础上,重视学历因素在"考评"中的作用;加强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制度,提倡会计人员终身教育的观念,切实帮助他们提高素质,积累经验,更新知识。 五、参考文献
1、《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2007年重庆市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辅导用书2、陈信元等。我国会计信息环境的初步分析。会计研究。3、刘峰《制度安排与会计信息质量》。会计研究。2001.74、王跃堂、孙铮、陈世敏、《会计改革与会计信息质量》。会计研究。2001.7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