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论文在其他论文栏目,由论文格式网整理,转载请注明来源www.lwgsw.com,更多论文,请点论文格式范文查看
韩国(1988年) 2.46
表1显示出上海的资本产出效率低于同等经济水平下其他样本国家水平,即上海的投资效益相对偏低,从而引发了本文对上海的投资效益进行具体分析的想法。
二、 文献综述
研究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文献主要关注两个问题:1)投资是否有效地促进经济增长;2)如何测算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实现上述目的,研究者们采取了各种不同的方法。
张国华([相应的参考文献未列出,其他的引用也未全部列在参考文献中!]1999)利用国民经济支出法核算恒等式Y = C + I + G[G代表什么?] + NE,测算了投资对GDP增长的贡献/,认为近几年上海经济主要靠投资拉动,又认为投资拉动的局面很难继续维持。阮大成(2001)利用菲德提出的两部门模型,将上海工业分为支柱产业与非支柱产业两大部门,并以这两部门的生产函数为基础进行分析,认为支柱产业对上海工业经济增长的综合的边际产出贡献很高,从而说明上海市对支柱产业应加大投入,引导和支持支柱产业的发展。施祖辉(2001)利用多元回归模型对上海经济增长的数量推动机制进行研究,认为1992年以后上海经济主要由投资拉动。从投资在产业间的分布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看,第三产业中投资对GDP增长的直接贡献大于第二产业,而其间接贡献虽有逐步上升的趋势,但仍小于第二产业。乐德发(1997)利用回归模型和非线性弹性模型对上海经济进行分析,认为“九五”期间,第二产业对上海GDP的贡献有所上升,支柱地位进一步巩固,应加大第二产业的投资力度。《世博会与上海新一轮发展》报告之四,利用上海历年的投入产出表对投资影响上海经济的程度作出了定量计算,并列出了投资拉动作用较大的几个部门。利用投入产出表分析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有两个优势:一是可以较为精确地测算出这一贡献;二是该贡献值可以细化到国民经济各部门,从而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具有建设意义。沈利生、吴振宇(2003)利用1997年投入产出表计算了我国出口对GDP形成和增长的贡献,计算并分析了各部门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启发了本文就上海的投资贡献率进行量化分析的思路。
总体来看,之前的研究者们已充分意识到投资对上海经济的拉动作用,但其研究方法往往只局限于某一种模型或理论,而缺乏深入且有效的实证分析。他们一般认为,投资确能促进经济增长,第三产业的投资贡献要高于其它产业。而本文在投入产出模型和计量模型对比分析的基础上认为:
目前上海经济主要由投资拉动,但投资贡献率呈下降趋势。
第二产业的投资效益要高于第三产业,投资应尽量向第二产业倾斜,加大对工业的投资力度。
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化学工业和金融保险业等应是优先发展的部门。
科技进步对上海经济的贡献率大约在20%~30%之间。
三、研究方法与参数选择
(一)投入产出模型的投资贡献率计算方法
投入产出模型可表示为: , i= 1,2…n
其中,为直接消耗系数
写成矩阵形式有: AX + Y = X
可得: X = ( I – A ) –1 Y
= ( I – A ) –1 C + ( I – A ) –1 IN + ( I – A ) –1EX (1)
令:X C= ( I – A ) –1 C 为消费带来的总产出;
XI N= ( I – A ) –1 IN 为投资带来的总产出;
XEX = ( I – A ) –1 EX 为净流出带来的总产出;
令:AV 为增加值率对角矩阵,即对角线元素为各部门增加值占该部门总投入(即总产出)的比例:
1-∑ai1 0 … 0
AV = 0 1-∑ai2 … 0
…
0 0 … 1-∑ain
由上面的分析有国民经济部门增加值为:
V = AV X = AV X C + AV X I N + AV X EX (2)
投资、消费和净流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可分别表示为
η1= sum(AV X I N ) / sum (V)
η2= sum(AV X C ) / sum (V)
η3= sum(AV X EX) / sum (V)
其中sum(·) 为对矩阵元素求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