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意图:在学生认为自己已经把操作方法都掌握了,学习注意力有所下降的情况下,通过两个游戏任务,再次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起来,在次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探索、去感悟”,进一步挖掘复制与粘贴的其他奥秘,明白复制与剪切的区别,帮助学生更好的内化本课的知识。 (四)分层创作,“外化”知识。 师:在现实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由相同的图形组成的图画,下面老师要大家想一想,动手再来画一下,看看谁能利用复制粘贴画出最优秀的图形。 教师提供一部分创作素材,学生可以练习范画,也可自己创作。 学生作品展示及评价。(对典型作品进行个别评价、小组评价) 设计意图: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当然要注重对知识的“外化”,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既巩固了基本操作,也加深了对操作的理解,这里教师根据学生的差异,既提供范例供基础差的学生模仿,也为基础好的同学提供空间,进行个性化的自主创作的机会。 (五)归纳总结,引继续学习之愿。 师:同学们都画的很不错,但是有没有发现这些画连摆放的方向都一样,缺少了变化,(教师展示几幅作品学生欣赏)我们下节课就要来学习图形的调整,有了它今后我们就可以创作出更多美丽而富有变化的图画。 设计意图:一堂好课应该能够激发学生的灵感火花,引发学生思考新的问题,启动更深入的学习活动。因此我设计了此环节,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愿望。 六、教学反思: 本课以学生自主学习的形式展开,并融入了同学互助、教师点拨等形式,围绕学生感兴趣的主题开展教学。整堂课,学生通过层层递进的教学资源,很好地解决了主题式教学活动中重生活体验而弱化对知识、技能和方法掌握之间的矛盾,使信息技术新课程的理念得以很好的体现。下面我就以下几个方面对这节课进行反思: 本课成功之处: 1.追求一个“趣”字,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学生的兴趣越高,学习的动力就越大,学习的效果也越好。因此,教师创设了游戏化的学习情境,将学习的趣味性和知识性融合在一起,从而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2.注重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进深度认识 学习是一种经历与体验。不经历真实的过程(包括错误和失败),就无法体验成功的乐趣。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启发、引导,注重培养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完成一个个游戏任务的过程中,循序渐进地解决图形的剪切、复制与粘贴等操作方法的学习,促进了学生发现、掌握、运用知识的能力。 3.把握一个“牵”字,注重教学的连贯性 通过学校生活中的“银杏娃”这一主题教学素材将本课的各个知识点串联起来,过渡更自然,学生学习起来前后有联系,思维不会跳跃分散,有利于重要的知识点记忆,从而能更加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4.分层施教,体验成功的快乐 照顾到班级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教师通过最后的仿练和创作练习这两种形式,让每一个孩子在知识拓展中感受知识的无穷魅力,享受学习的过程,并使每一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都能获得个性的发展,体验成功的快乐。 本课的遗憾之处: 在教学时间安排上相当紧凑,由于学生对自主学习的方式不太适应,学生积极探索的不多,盲目操作的不少,有部分学生在发现问题后,如何去解决问题还一下子摸不着头脑。究其原因,我觉得首先要更新学生的学习方式,其次,教师要注意如何去引导学生主动、高效地学。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也,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教学中有效渗透这种教学方法,长此以往,方能水到渠成。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