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有效开展音乐欣赏活动
音乐欣赏活动的组织开展是我们很多老师的一个薄弱环节。无论是平时的常态教学还是一些公开课、观摩课或是平时的教研活动,音乐欣赏教学的领域大家似乎都不敢过多地触碰,都不约而同地采取着敬而远之的态度。出现了老师不愿进行音乐欣赏活动和幼儿欣赏不起来的现象。本文通过对现状的分析,着重思考和探索如何开展有效的音乐欣赏活动。 音乐欣赏的定义、作用。
音乐欣赏,一般指儿童通过倾昕对作品进行感受、理解、和初步鉴赏的一种审美活动。音乐欣赏不仅可使幼儿接触更多的优秀音乐作品,开阔他们的眼界.丰富他们的音乐经验.发展他们的想象、记忆、和思维,而且还能在音乐的欣赏过程中培养儿童听觉的敏感性和良好的倾听习惯.培养儿童对音乐稳定而持久的兴趣以及初步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既然音乐欣赏对幼儿各方面的发展有这么重要的作用,为什么出现老师不愿进行音乐欣赏活动和幼儿欣赏不起来的现象。 二、音乐欣赏活动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老师不愿意教,采取着敬而远之的态度。 幼儿园的老师一般接触的都是幼儿歌曲,旋律简单,歌词短、多重复性。因此老师在教授歌曲前只要掌握旋律、记住歌词就可以开展活动了。而音乐欣赏,大多选自一些世界名曲、民族乐曲等。老师平时接触少或是没有听过的,对作者、作品的背景、特点了解更是少之甚少。加上老师音乐知识匮乏,没有深厚的音乐素养,常常一听音乐就不知所云。缺少了对音乐的基本掌握、音乐知识的了解,造成了老师难以把控教材,运用教材,常常开展活动的结果是草草收场,或是难以开展下去,所以老师们渐渐的就不愿再教音乐欣赏活动了。 2、幼儿兴趣不高,欣赏不起来。 欣赏音乐活动中都是老师枯燥讲解,幼儿大部分时间花在消极地坐、听、等待上。老师对音乐的不熟悉造成幼儿不会听音乐,幼儿为了学会老师所教的内容而感到困难,感到苦恼,整个活动过程中幼儿缺乏主动性、积极性,更谈不上创造性,虽然幼儿对音乐有兴趣,可在学习过程中总处于被动情绪之中。
三、如何开展有效的音乐欣赏,让老师不再惧怕上音乐欣赏,幼儿喜欢音乐欣赏活动呢? 1、做好音乐欣赏活动的前期准备,是开展好音乐欣赏活动的前提 (1)音乐欣赏和其他的教学内容一样,都需要老师做好充分的准备。 作为老师,要想给孩子一杯水,自己就要一桶水。因此不管在任何教学活动前,老师的准备必须充分。尤其是音乐欣赏活动,它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老师必须查阅资料,了解名曲的作者、背景等,从欣赏的角度入手,充分感知、欣赏,能够对音乐有初步的赏析能力。如作品的旋律、节奏、曲式、力度、音色特点等以及老师自己对作品有哪些感受,怎样表现等。例如小班音乐欣赏活动《小草的春天》。在这首音乐里,老师们遇到了一个难题。尽管教材上提示老师这是一首ABA’B’曲式的音乐,可是老师听了多次音乐,还是分辨不出AB A’B’段。这时候,需要的的是请教专家。我们请来了园里的教研组长,在她的带领下,我们反复的听,不断的做记录。并请她向老师们简介这首曲子里出现的乐理知识:渐强和突强。慢慢的老师们抓住了音乐中出现的渐强和突强,熟悉了音乐的曲式,知道音乐旋律的变化。老师们还配上了语词帮助自己记住音乐。在熟悉了音乐后,老师们就开始根据音乐创造动作:小草在泥土里用什么动作去表现:小草慢慢长大需要用什么动作、肢体表现。小草长大后,变成坚强的小草,老师们又用不同的动作区别开。做到老师心中有数,要想给孩子一杯水,自己就要一桶水。只有老师拥有了良好的音乐综合能力,才能够对音乐作品进行细致的分析理解,才能够通过舒适的歌唱、协调的动作和富有个性的表述、表现展示音乐的魅力,从而感染音乐中的幼儿,使他们得到老师的引导和提示从而提高自身的欣赏能力和水平。 2、增强故事性,激发幼儿倾听的欲望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