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力资源的发展与以人为本的管理
21世纪人力资源发展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人才主权时代,也是一个人才赢家通吃的时代。所谓人才主权时代就是人才具有更多的就业选择权与工作的自主决定权,人才不是被动地适应企业或工作的要求。企业要尊重人才的选择权和工作的自主权,并站在人才内在需求的角度,为人才提供人力资源的产品与服务,并因此赢得人才的满意与忠诚。人才不是简单的通过劳动获得工资性收入,而是要与资本所有者共享价值创造成果。 所谓“人才赢家通吃”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越是高素质、越稀缺、越热门的人才,越容易获得选择工作的机会,其报酬也越高;二是人才资源优势越大的企业越具有市场竞争力,也就越容易吸纳和留住一流人才。 一、人力资源人才主权时代的动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1.知识与职业企业家成为企业价值创造的主导要素,企业必须承认知识创新者和职业企业家的贡献与价值,资本单方面参与利润分享的历史已经结束,知识创新者和职业企业家具有对剩余价值的索取权。这就改变了资本所有者和知识所有者之间的博弈关系,剩余价值的索取权是人才主权的基础,也是它的理论依据。 2.新世纪,社会对知识和智力资本的需求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为强烈,导致知识创新者和企业家等人才短缺的现象加剧。人才的稀缺性、巨大的增值空间和人力资本的高回报性,表现在:(1)、资本疯狂地追逐人才。正如美国思科(CISCO)公司总裁所言:“与其说我们是在购并企业,不如说我们是在购并人才。” (2)、人才选择资本。人才是揣着能力的选票来选企业,人才有了众多的工作选择权。(3)、知识与人才雇佣资本。如在知识创新型企业,人才通过引入风险资本,就是用知识雇佣资本,通过知识转化为资本的方式,来实现知识的资本化。 3.新世纪,世界经济的一体化,使得人才竞争与人才流动国际化。中国加入WTO对我们冲击最大的不是我们的产品市场,而是人才市场。尤其是企业家人才和热门技术人才的竞争白热化。这就使得人才流动的范围拓宽、人才职业选择权加大。 人才主权时代使得那些能够吸纳、留住、开发、激励一流人才的企业成为市场竞争的真正赢家。同时,也可能给企业带来短时间的负面效应。一是会产生人才泡沫,企业一味通过高薪留住、吸纳人才,会造成热门人才的价值与价格背离;二是人才流动作为人才价值增值与价值实现的一种途径,会致使跳槽频繁、人才流动风险增大。 二、人力资源的发展将以员工定义为客户,形成新时代人力资源新思维,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新职能就是向员工持续提供客户化的人力资源产品与服务。企业要以新的思维来对待员工,要以营销的视角来开发组织中的人力资源。从某种意义来说,人力资源管理也是一种营销工作,即企业要站在员工需求的角度,通过提供令顾客满意的人力资源产品与服务来吸纳、留住、激励、开发企业所需要的人才。 从新世纪的企业经营价值角度看,企业要赢得顾客的满意与忠诚,必须赢得员工的满意与忠诚;企业要把客户资源与人力资源结合起来,要致力于提升客户资本价值与人力资本价值。 1.共同愿景:通过提供共同愿景,将企业的目标与员工的期望结合在一起,满足员工的事业发展期望。 2.价值分享:通过提供富有竞争力的薪酬体系及价值分享系统来满足员工的多元化的需求。包括企业内部信息、知识、经验的分享。 3.人力资本增值服务:通过提供持续的人力资源开发、培训,提升员工的人力资本价值。 4.授权赋能:让员工参与管理,授权员工自主工作,并承担更多的责任。 5.支持与援助:通过建立支持与求助工作系统,为员工完成个人与组织发展目标提供条件。 三、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理念是当代企业管理以人为中心的管理。 人力资源是当代企业最宝贵的资源,人力资源所具有的创造性和可持续利用性,是世界上任何一种物质资源所无法比拟和替代的。通用汽车公司前总裁史龙·亚佛德说过:“你可以拿走我全部的资产,但是你只要把我的组织人员留下来给我,五年内我就能够把所有失去的资产赚回来。”这深刻地说明了物质资产易得,人力资源难求的道理。因而,如何尊重人、爱惜人,发挥人的潜力,是我们每个企业管理者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更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一)、以人为本-就要要尊重员工的主体意识。 尊重员工的主体意识,就是充分肯定员工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主体作用。企业管理者要努力创造条件,既能使员工们自我意识到其工作的结果对自身有意义,值得为之奋斗;同时又能意识到其奋斗对社会或企业有一定的意义,应该为之效力。让每个员工都感到主体意识得到了尊重,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并实现自己的价值,由此而激发出的劳动热情将是无穷无尽的。 尊重员工的主体意识就要满足员工的合理需求。心理学家认为,所有人的行为,都是打算达到一定的目的和目标的,这个一定的目的或目标作为导向行为又总是围绕着满足需求的欲望进行的。人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而其最基本的需求是物质需求。按照唯物史观、觉悟是以利益为基础的。改革开放的政策,之所以深得民心,根本原因就在于它客观上发展了社会生产力,使广大人民群众得到了实惠。一个企业的发展壮大,须靠广大员工的觉悟和努力。为此,企业管理者必须关心员工的物质利益,努力帮助员工解决好分配、住宿、食堂、医疗、劳动条件以及婚姻等方面的实际问题。人作为一种利益主体,受经济条件、社会地位、教育程度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利益追求上必然会呈现出层次性和多样性。当物质利益得到基本满足以后,相对于物质待遇,员工们尤其是员工中的白领阶层更看重的是精神上的尊严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而精神需求往往又是无形的、微妙的,因为人的心理活动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不同的信息会导致人们不同的心理反映,同样的信息对不同的个体、或对同一个体在不同时空,也会产生不同的心理反映,这就需要企业管理者察人入微。一个微笑,会给人带来莫大的喜悦;一声问候,会驱散他人心头积压的愁云;一句话语,会解开对方百思不得其解的陈迷…… 现代心理学和行为科学的研究成果表明,人的最殷切的精神需求是渴望工作上和事业上被公众肯定和尊重,从而获得心理上的成功感和满足感。为此,企业管理者要有意识地为员工提供条件,创造机会,保证人人有用武之地,个个能人尽其才。可通过摄影、美术、书法、各种比赛、展览、联欢等丰富多彩的有益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以提高员工的生活情趣,陶冶员工的精神情操,增进员工的感情交流。员工的合理需要在企业越是得到满足,就越会把企业的事业当作自己的事业,从而产生难舍难分的归属感和同化感,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就会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二)、以人为本-更要着力培育员工的献身精神和忠诚度。 企业员工是企业生产力的能动因素,是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主体,是企业创造财富的财富。企业管理者要有效地开发人力资源,就必须注重从人性的特点出发,研究和探讨员工的行为,以铸造员工对企业的献身精神,增进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 在以市场为导向的生产经营活动中,企业管理者不仅要知道用人,更重要的是要懂得怎样才能使人为你所用。这就要求我们去研究和探讨企业员工在其思想和心理因素支配之下所表现出来的外在行为。为此,作为企业管理者,必须树立现代“双赢”的价值观。比如,在私营企业里,不可否认的是私营企业主与私企员工的关系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劳资关系,获取利润仍然是私营企业主投资的直接动机和目的。但是,正如松下幸之助所倡导的“产业报国,亲和协力,至诚至上,团结一致,发展提高”的松下精神,私营企业主必须同时兼顾自身利益、社会利益和员工利益,并以此作为私营企业的宗旨,私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才有坚实的根基。企业管理者只有树立“双赢”的价值观,才能摒弃不适应时代、不适应现代经营、不适应国际化大生产的制约企业发展的落后、陈旧的管理意识和管理方式;才能自觉接受先进的管理理论和现代化管理方法;才能自觉地了解、尊重和满足员工的物质和精神的需求,保障员工的合法权利和正当利益。从企业员工的角度说,只有自身的权益在企业中得到体现和保障,才能对企业产生向心力和忠诚度,才会从根本上意识到自身的业绩和企业的效益与前途是直接相关、紧密相联的,企业的前途是自身在现在和将来获得稳定的经济收入、避免失业危胁的一个现实保障。只有这样,才能在心理和行动上与企业同甘共苦、荣辱与共,不遗余力地为企业做出贡献。也只有这样,企业才会有凝聚力,才能团结一致抵御经营风波和风险。不然,只能是一有风吹草动,便难免“树倒猢狲散”。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1/2/2 相关论文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