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幼儿园与家长的有效沟通——家长开放日活动能力的实践让幼儿园与家长沟通的研究 更多相关论文:论幼儿园与家长的沟通 幼儿园与家长的有效沟通 论幼儿园与家长的有效沟通 论幼儿园与家长的有效沟通 论幼儿园与家长的有效沟通 幼儿园与家长的有效沟通 论幼儿园与家长的有效沟通
一、问题的提出 家长开放日活动已经成为一种比较成熟的家园互动形式,在幼儿园中广泛应用。其目的是使家长了解幼儿园教育、教学情况,了解自己孩子在幼儿园各方面表现情况及身心发展状况。然而,在当前各级各类幼儿园中开展的家长开放日活动,习惯于让家长来园观看孩子们的活动,参观环境的布置;家长看完活动,开放日也就随之结束了。老师感觉很累,家长感觉很忙,幼儿园感觉完成了一份家园联系工作,但是无论哪一方都没有真正获得想要的信息。教师只是单纯的教育活动的组织者,随着家长活动的结束而结束。教师得不到来自家长层面的反馈和评价,并结合这些反馈信息,促使自己从教育思想、教育态度、教学行为及效果进行分析、反思。同时,对家长而言,也只是“外行”看热闹,看过了就忘了,或者只关注到自己孩子在活动中的一些显性的行为表现不知道究竟该看什么、如何看,不知道该如何就这些行为进行分析评价。然而笔者通过对幼儿园周边的一些农村三星级以上幼儿园的了解,在家长开放日活动中家长最关注的是孩子有没有举手发言、有没有答对问题、有没有掌握新知识以及在集体中的优劣程度……以下现象屡见不鲜。 情境一:教师生动的讲完一个故事后开始提问。彬彬奶奶见前几个问题他都没有举手,有些着急,她先是悄地走到彬彬身边问:“怎么不举手呀,快动动脑筋。”然后又退回到自己的座位上,见彬彬还是不举手,奶奶干脆把椅子搬到他边上,“你怎么不举手呀,今天是怎么回事,你再不举手回答问题,我回去告诉你妈妈去,彬彬一脸紧张的看看老师,看看其他家长…… 情境二:数学活动中,老师让小朋友操作撒8朵花片,并记录结果(即8的分合式),几分钟后,有的小朋友完成了,开始向老师展示结果,这时家长们开始做不住,走到自己的孩子边上开始指导,这里传来一阵哭声让开始吵闹的教室里更为混乱,“这么没有,今天回不用看电视了,给我做数学作业。”明明的爸爸一脸的生气…… 情境三:小宇的爸爸从进班级签到后就一直摆弄着自己的手机,好像是在玩游戏或发信息,小亮的爸爸干脆走到教室外打起了电话……事后经了解,家长们都表示不得不来参加活动,一来是应付老师,二来是应付自己的孩子。 争对这些现象,我们分别从幼儿园的托、中、小、大中各抽一个班的142位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具体调查表见附见1)。从托小班中发现大部分家长认为开放日活动是有必要的,愿意来参加。而到了中大班比例就会降低,通过了解知道部分家长经过小中班的多次开放日活动后,慢慢淡化了对开放日的热情,觉得就是来看看老师上课,并没有多大的作用。从调查表中我们也了解到当开放日中幼儿遇到困难时,大部分家长会替孩子回答问题或帮助其完成任务,同时大部分家长也表示在开放日中看到别的家长会责备、打骂孩子。在问题“在活动中,当孩子出现问题时”很多家长表示看到别的家长会很着急很生气。 通过以上数据调查发现,虽然家长开放日已经成为了幼儿园家园互动的一个环节,但却存在着留于形式,应付了事的现象,很多家长在幼儿托小班时对家长开放日还是比较重视的,到中大班后参加次数多了就会疲了,没有了热情。俗话说的好“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在开放日中家长是一个观察者、参与者、评价者,是活动中的一个关键主体,他将直接作用于幼儿、教师及整个幼儿园。然而家长这个外行人在开放日活动中就是“外行看热闹”,不知道如何去观察,参与和评价。面对这样的现象,作为家长开放日的另两个主体“幼儿、园管理者”就有这个责任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进行指导,要用多种途径和方法提高家长对开放日活动的认识,并将家长在活动中的观察、参与简单化,让家长学会看、学会听、学会想、学会评,真正的发挥开放日活动的作用,帮助家长更好的了解孩子、掌握更多的育儿知识、更好的配合幼儿园工作,让幼儿健康愉乐的成长。 二、研究设计 (一)家长开放日的概念界定和意义 家长开放日是指幼儿园向家长开放班级一日或半日教育教学活动,让家长从整体上了解自己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以及幼儿园教育教学的内容与方法。作为幼儿园家长工作的重要形式之一,家长开放日是教师与家长在同一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共同观察和了解幼儿的平台,更有利于教师和家长发掘评价幼儿发展的共鸣点,促进教师、家长和幼儿的共同成长和发展。 三、研究的具体措施 (一)做足活动前的“导” 活动前的“导”主要是通过多种不同的策略来提高家长对开放日活动的认识,使其的参与变得积极主动;在活动前明白活动的目的,知道要看些什么,怎么去看,以便在活动中了解更关于孩子的更多的信息,以达到开放日活动的目的。 1.利用家长会打好“基础针”。 随着社会的发展,家长的文化层次和素质也在不断提升,几乎所有的家长都认同家园共育的理念,也赞同利用“开放日活动”来更好的了解孩子、教师及幼儿园。然而因为不知道看什么,怎么看等原因,容易让家长失去热情,变主动为被动。因此我们可以利用家长会的时机,根据不同年龄层次的幼儿在开放日活动有着不同的特点和要求,有争对性的指导家长知道看什么、怎么看。经过实践,我们认为在每一学年初有家长会上一定要让家长知道该年龄阶段幼儿的家长会,家长参与的侧重点。让家长对幼儿新一学期的发展充满期待。 2.打好活动前的“关键针” 应该说活动前的指导对家长来说是更有争对性和操作性的,因为此时幼儿园已经通过教研活动等形式对开放日活动的安排有了周密的计划,教师已经有了清晰的流程,明确的目标,对家长怎么看、看些什么、怎么配合也有了科学的定位。 设计一份家长观察记录表。以往在家长开放日活动中,家长对填写观察记录表感到压力很大,经常会听到“看过忘记了,写也写不好”“随便写写交给老师算完成任务”……之类的话。其实从这些就表现出家长并没有把观察记录表当做是帮助自己观察孩子的媒介,只是老师布置的任务。分析原因一方面是“观察记录表“太难,家长不知道怎么填写;另一方面家长在开放日当天才拿到表格,不熟悉内容,也没有准备,自然不会填。家长来自于各行各业,背景不一,文化水平层次不一,让他参与到开放日活动中来,从中通过观察找出问题,并进行相应的评价是有一定困难的,这样的“困难”还将影响到其参与的积极性和有效性。因此我们要设计一张观察记录表,以此“媒介”来引导家长有效参与,提高观察的深度。记录表要与开放日活动内容紧密联系起来,要明确活动的内容、目标、幼儿需要达到的水平等,并体现生活常规或不同领域的学科特点,使家长明确该看什么,如何看,且能根据统一的标准进行评定;观察评价的应比较简单、适中,不至于使家长感到繁琐、复杂,视之为负担而不愿意去评价。 (二)重视活动中的“领” 1.形式多样化 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有其各自显著的特点,因此在幼儿园小中大班的家长开放日活动也是存在着差异的,我们不能用千篇一律的形式开展开放日活动,这样即不能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学习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则开展活动,而且雷同的形式也会让家长产生疲劳,失去参与的积极性。依据以上的分析我园的家长开放日活动注重整体规划,关注不同年龄层幼儿与家长的需要,统筹安排小、中、大班三年的活动,每学期一次,分三个层次,层层推进,形式多样,这样即符合幼儿学习的特点也增加了家长参与的兴趣,不断提高家长的参与度。 注意事项: ①时间安排在下午为宜,2小时左右,这样活动结束后家长就可以接走幼儿,幼儿也不会因为家长的离开而哭闹。 ②家长坐在自己孩子身边,让幼儿有安全感、亲切感。 ③家长和幼儿一起游戏,保持愉快的情绪,多鼓励幼儿。 ④注意观察幼儿在生活自理能力上的水平,以便在家里进行相应的指导。 ⑤注意观察幼儿的交流能力,会和幼儿一起游戏吗,并且有意识的引导。 ⑥活动结束后家长发现幼儿有什么不足之处要在今后的日常生活中逐步配合教师去改进,切不可打骂孩子,造成幼儿厌学情绪。 中班上学期——《亲子阅读活动》 现状分析:3至8岁是儿童学习阅读的关键时期,很多家长也都非常重视幼儿的阅读,会买很多的图画书,但家长缺乏相关的指导幼儿阅读的经验。在这一时期我们推出这样的开放日活动,让家长看看老师是怎么指导的,如何培养幼儿自主阅读的能力的,很受家长的欢迎。 活动目的:向家长展现指导幼儿阅读的方法,逐步培养幼儿自主阅读的能力,同时也提高家长对亲子阅读的重视。 注意事项: ①家长的座位在孩子旁边,能够亲子共用一本书。 ②家长要少读文字,以孩子的眼光去看书中的图画,体会阅读的兴趣。 ③不干预幼儿的回答,把自己当做一个学习者。 ④在互动游戏环节中,家长要主动配合教师。 中班下学期——《生活中的学习活动》 现状分析:随着新课程的推进,如今幼儿园的课程更回的生活化,综合化。而在农村的很多家长认为学习儿歌、做算术题才是学习。转变家长的观念,让家长意识到生活中其实处处都有教契机。 活动目标:教师要通过开放日活动的展示,让家长发现教育是让幼儿能用学习到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生活中的教育是幼儿最感兴趣的。 注意事项: ①家长的座位在自己孩子小组的周围,可以观察到孩子的学习、探索过程。 ②教师要选择好教学内容,必须来自源于幼儿生活中。 ③特别是在一些科学探索活动中,家长要让幼儿动手操作,不包办代替。 ④家长要观察幼儿学习的方法。 层次三(大班阶段):大班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开始发展,学习能力增强,注意力集体时间也明显增长。在这一时期,我们向家长展示的主要是一种幼儿的学习状态,家长是幼儿学习过程的观察者,不再是参与者。通过开放日活动,家长感受到了幼儿教育的艰辛与重要,同时作为孩子探究学习的合作者、支持者、引导者,他们也感受到了一种成功和喜悦,帮助幼儿逐步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生活。 大班上学期——《观摩集体教学活动》 现状分析:到了大班良好的学习习惯非常重要, 大班下学期——《观摩幼小衔接活动》 现状分析:大班下学期是幼小衔接的过程,无论从教室的环境布置、到桌椅的变化都在向小学靠近,而家长也开始为幼儿入小学做准备,他们担心幼儿能不能适应小学生活,需要为孩子准备点什么,希望得到更多的相关经验。 活动目的:幼儿园通过邀请小学老师来园授课,进行专题讲座,等形式,丰富家长相关的经验,也让家长感受到幼儿期的学习方式和小学的差异性。 注意事项: ①家长的座位在幼儿学习区的后面,以不影响幼儿学习为主。 ②教师请来小学老师上课,让幼儿和家长提前感受小学生活。 ③家长要注意观察幼儿的学习习惯,并随时记录幼儿的学习情况,以便课后与老师交流。 ④家长要在日常生活中重视培养幼儿的独立能力,为入小学做准备。 以上依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而开展的多种形式的开放活动内容,是一个层层递进,循序渐进的过程,对学前期的开放日活动内容进行整体的规划,可以使内容不重复,让家长每次参加活动都有新鲜感,提高了参与的热情,每次都有新的收获! 2.记录真实化 家长都是好面子的,很多时候家长不愿意将孩子不好的一面展现出来,所以记录的时候会有所保留,不能反应孩子真实的现象,也就对下一步的评价工作带来影响。因此我们要求家长如实记录孩子在各种活动中的表现,始终保持实事求是的态度,不凭主观印旬,个人情感主观臆断,客观观察孩子的外部表现,如言语、行为、动作、表情,不干扰孩子的活动,真实记录所观察到的情况,使所记录的材真实可靠,以提高评价的科学性。 四、参考文献 1.《幼儿园家长开放日活动的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李兰生主编 2008年6月出版 2. 《家庭教育》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鲁忠义 编2009-08-01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