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词的爱国主义精神
辛弃疾一生致力于词的创作,使词进一步从婉约派的局限中超越出来。他用豪放的词风写出了一首首感人至深的词作,而辛词中最令人感奋和激动的是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辛弃疾的词就像是作者人生境遇的一部历史,瞰其一生,几度起落,怀才不遇,屡遭猜忌,不得尽展其才,一腔悲愤无处发泄,故而寄之于词。无论是他踌躇满志、意气勃发之作,或是失望悲苦、激奋于胸之作,还是忧患成疾、感叹悲怆之作,还有忘情山水,醉卧南冈之作,无不体现出作者忧国忧民之心,复国雪耻之志。但是,正是由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使他的抱负终未能偿,一生唏嘘不已。 一、辛弃疾少时立报国之志,一生却饱受坎坷。 辛弃疾(1140—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山东济南人。他的一生是面对山河破碎、南北分裂的年代,“为祖宗、为社稷、为生民”而梦寐以求抗御外侮、恢复统一的一生。年少时受祖父辛赞影响,“登高望远,指划山河,思投衅而起,以纾君父不共戴天之愤。”绍兴三十一年,投奔耿京义军,次年逢张安国投敌,他与王世隆率五十骑径趋金人营中,活捉张安国,南渡归宋,当时他年仅二十三岁,表现了他优异的军事才干。南归后入仕,并满怀杀敌之心,一心想有所作为。他不断向朝廷上书请战,屡不允准,后因参劾落职。此后,宦海几经沉浮,最终对朝廷彻底失去希望,数次册封未受,饮恨而终,享年六十八岁。 时代未能造就英雄,却造就了英雄的词。面对山河破碎,朝廷歌舞生平,他忧虑,他感叹,他悲愤,他无奈,他痛哭! 二、辛词中洋溢着浓浓的爱国主义精神。 应该说,辛弃疾的词内容不尽相同,既有壮怀激烈的豪情壮语,也有抒发不满的讽刺之词,还有忘情山水的托物言志,更有愿不得偿的凄婉之调。但有一点是共通的,那就是辛词中始终不变的爱国情! 1、风格豪放明快,通篇洋溢豪爽乐观、昂扬向上的激情之作。 辛弃疾自生擒张安国南归后,便入仕为官,虽未受到重用,却点燃了他心中复国雪耻火焰,使他一颗驰骋疆场一展抱负的雄心激荡不已。这一时期,他一直坚持抗金立场,抱定抗金救国的必胜信念,并希冀得到朝廷的重用。辛弃疾早年词作风格通达乐观,大有欲一展宏图之感,晚年虽眼见复国的希望日趋渺茫,但忧闷中又不乏“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生后名”的雄壮之音,爱国之情溢于言表。如《水调歌头·千里渥洼种》: 千里渥洼种,名动帝王家。金銮当日奏章,落笔万龙蛇。带得无边春下,等待江山都老,教看鬓方鸦。莫管钱流地,且拟醉黄花。 唤双成,歌弄玉,舞绿华。一觞为饮千岁,江海吸流霞。闻道清都帝所,要挽银河仙浪,西北洗红沙。回首日边去,云里认飞车。 这首词虽是寿词,但主题却是鼓励朋友为国事效力,同时自勉。全词的主旨句“要挽银河仙浪,西北洗红沙”,诗人以饱满的热情表达了对收复北方失地的夙愿和信心。结尾又以“回首日边去,云里认飞车”鼓励友人建功立业、平步青云。尽管当时辛弃疾并不被朝廷所重视,但仍能时时自勉,这是因为作者心中始终激荡着一颗爱国之心! 2、志不得申、愿不得偿,借词抒愤懑之怒,同时对朝廷苟安政策的劝谕、谴责之作。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时局的突变,辛弃疾抗敌复国之心日切,但朝廷不思武备、苟安求和的态度令他大失所望。虽一腔忠君报国之心未泯,然而残酷的现实却使他空立志向,继而辛弃疾将对朝廷的愤懑之情、劝诫谴责之语寄之于词,心中无限愁苦的写下了一篇篇佳作。在这些作品中,虽字里行间流露出了不满情绪,但其主调仍是积极向上的,对朝廷的振作仍心存幻想,充分表现了一个爱国志士的急切心情。我们以《木兰花慢·老来情未减》为例: 老来情未减,对别酒,怯流年况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圆。无情水都不管,共西风只管送归船。晚秋莼鲈江上,夜深儿女灯前。 征衫便好去朝天。玉殿正思鼓贤。想夜半承明,留教视草;却遣筹边。长安故人问我,道愁肠替酒只依然。目断秋霄落雁,醉来时响空弦。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