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陈子昂的诗歌主张 ——恢复古诗比兴言志的风雅传统
[摘要]唐初诗坛上仍旧弥漫着齐、梁余风,形式上讲究声律、求事,内容上沿袭宫体。初唐“四杰”等人改造了宫体诗,而陈子昂则主张恢复古诗比兴言志的风雅传统,从汉魏风骨中汲取素养来开辟唐诗的领域。他主张的复古理论和诗歌创作影响了有唐一代,对唐诗的变革发展具有关键性的意义,成为盛唐诗歌行将到来的序曲。)
[关键词]主张复古 比兴言志 以喻论理 序曲
陈子昂是一位对唐诗发展有重大影响的诗人,他的诗歌创作表现出明显的复古倾向,主张恢复古诗比兴言志的风雅传统。 这种复古的文学创作倾向有其历史的原因。魏晋南北朝的文学创作,随着语言技巧和声律的进步,日益脱离政教,向着“诗赋欲丽”、“缘情而绮靡”的抒情化方向发展,至齐、梁时,士族社会尚风雅,作诗成为潮流风。当时所作的诗骈俪声病盛行,宫体诗的浮艳脂粉气弥漫诗坛,诗风卑下,缺乏骨力,文学日益趋向柔弱,诗坛庞杂混乱,诗歌优劣不辨,专重形式的轻巧华美,讲究表现方法和技巧,而文学的思想内容却被忽略了。齐末梁初的刘勰著成一部文论巨著《文心雕龙》,力图用儒家的思想观点来指导魏晋以来离开经典本源而追逐浮靡文风的文学思潮主流。继刘勰的《文心雕龙》之后,钟嵘的《诗品》则专论五言诗,也是齐、梁时期文学批评界的重要著作。文学批评著作的出现影响着文学的创作发展,隋初就有李谔的《上隋高帝革文华书》,反对文华藻饰,提倡复古,隋文帝也企图用政治力量来改革六朝以来的浮靡文风。初唐的贞观时期是古代诗歌创作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上官仪和初唐“四杰”是有贡献的诗人。但“四杰”诗风亦属“当时体”,并没有完全摆脱当时流行的宫廷诗风的影响。他们的一些作品,讲究对偶声律,追求词采的工丽和韵调的流转,不免有雕琢繁缛之病。然而作为在武后时期才登上诗坛展露头角的诗人陈子昂,属于受重视的新进庶族仕人,有着被起用的社会政治文化背景。当馆阁诗人醉心于应制咏物、寻求诗律的新变时 ,陈子昂的诗歌创作却表现出明显的复古倾向,主张恢复古诗比兴言志的风雅传统。这使他的诗歌创作呈现出与当时流行的馆阁体完全不同的精神风貌。 复归风雅,是陈子昂振起一代诗风的起点,集中体现为他创作的三十八首《感遇》诗。如《感遇三十八首》(其二):“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迟迟白日晚,媚媚秋风生。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这首五言古诗通篇咏香兰杜若。香兰和杜若都是草本植物,秀丽芬芳。作品首先从兰若的枝叶上着笔,选用了“芊蔚”与“青青”两个词义来形容兰若花叶的茂盛,中间贯一“何”字,充满赞美之情。如果说“芊蔚何青青”是用以衬托花色之美的话,那么“朱蕤冒紫茎”则由茎及花,是从正面刻画:朱红色的花下垂,覆盖着紫色的茎,不但画出了兰若的身姿,而且突出了它花簇纷披的情态。“幽独空林色”是诗人赞美兰若秀丽超群,以群花的失色来反衬兰若的卓然风姿。可见诗的前四句是赞美兰若风采的秀丽,而后四句转而感叹其芳华的零落。“迟迟白日晚,媚媚秋风生”,由夏入秋,白天渐渐短。“迟迟”二字即写出了昼夜长短逐渐变化的特点。用“媚媚”来形容秋风乍起、寒而不冽,形象十分传神。然而“媚媚秋风”并不平和,芬芳的鲜花自然也凋零了。 这首五言古诗全用比兴手法:诗的前半部分着力赞美兰若压倒群芳的风姿,实则是以其“幽独空林色”比喻诗人自己出众的才华;后半部分以“白日晚”、“秋风生”写芳华逝 去,寒光威迫,充满美人迟暮之感。试想:陈子昂颇有政治才干,但屡受排挤压抑,报国无门,四十一岁为射洪县令段简所害。这正像秀美幽独的兰若,在风刀霜剑的摧残下枯萎凋谢了。诗人以兰若自比,借花草之凋零,悲叹自己的年华流逝,理想破灭,寄托了个人的身世之感慨。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