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温·韦词风的异同
温庭筠与韦庄都是“花间”代表词人之一,他们的词题材上主要以反映妇女生活为主。但从写作风格上又有不同,温词以浓艳华美见长,而韦词以清新流畅取胜。下面我们就以他们的同题词《菩萨蛮》中几首作一下对比,先来看一下温庭筠的《菩萨蛮》。 《菩萨蛮》第四首 翠翘金缕双溪鸳,水纹细起春池碧。池上海棠梨,雨晴花满枝。绣衫遮笑颜,烟草粘飞蝶。青琐对芳菲,玉关音信稀。 此词写贵妇思绪。翠翘,妇女头饰,金缕,指金线。溪鸳:状似鸳鸯,紫色,又称紫鸳鸯。此句写女主人公华丽服。用金线绣成的紫鸳鸯,贴在衣服上,与“新贴绣襦,双双金鹧鸪”之意同。“水纹细起春池碧”点明主人公所处时间,地点:春日池边徘徊。而“池上海棠梨,雨晴花满枝”则描绘出池边棠梨经春雨而花开满枝头情景中,以春日春景之美衬托女主人公此时此地赏心悦目之乐。下片“绣衫遮笑 ,烟草粘飞蝶”写女主人公于如烟草坪之上嬉戏之举,那如烟嫩草招惹着双双飞蝶,使她留连忘返,芳心萌动;她挥袖扑蝶,几次落空,莞尔一笑,又忙以袖相遮。刻画出其娇羞妩媚之态。“青琐对芳菲,玉关音信稀”一语使全词轻松活泼语调转而低沉,那刻缕成格的小窗掩映于花丛之中,显得那样清冷孤寂,不由得令人乐极生悲,想起远在万里之外的夫婿音信稀少,面对如此美景竟不能欢娱与共,怎不叫人心头一沉,愁绪顿生。虽然不言愁字,但愁意阵阵袭上心头,此词作意同王昌龄“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叫夫婿觅封侯”相类,堪称有异曲同工之妙。 第七首 凤凰相对盘金缕,牡丹一夜经微雨。明镜照新妆,鬓轻双脸长,画楼相望久。楼外垂丝柳,音信不归来,社前双燕回。 此词写闺妇伤别之情。 首句“凤凰相对盘金缕”写思妇头上首饰形状也如凤凰相对而盘。“牡丹一夜经微雨”写窗外雨后牡丹沾露带雨,是思妇晨起所见之景。“明镜新妆,鬓轻双脸长”写其妆点两鬓轻轻,使双眼显得细长。下片写闺妇久待恋人不归,寂寞孤独之情难耐,愁肠百结这苦。倚楼相望,时间已久。栏外柳色青青,春已归而人未归,怎能不添惆怅相思之苦。“久”字出其情之痴迷。但愁思苦痛之情,毕竟是抽象的。钱钟书先生曾指出“悲愁无形,侔色揣称每出两途。或取譬于有形之事………是为拟物。或摹写心动念生时耳目会之所感接,不瘵以为比喻,而假以为烘托,使读者王元其景而可以会其情。”此词结尾“音信不归来,社前双燕回。”正是以物景衬人情手法。 第十一首 南园满地堆轻絮,愁闻一霎清明雨。雨后却斜阳,杏花零落香。无言匀睡脸,枕上屏山掩。时节欲黄昏,无聊独倚门。 此词写独外闺中女子,愁思昼寝情态。 从结构上看,上片写景下,下片重在言情。当然写景中有传情语,言情中也有写景处。上四句所写当为暮春时节情景。南园中,杨花遍地,一阵清明小雨过后,斜阳西照,那雨中凋落的朵朵杏花飘来阵阵余香。这种春絮春雨春花春日充满一片春意的境界,着一“愁”字,便染上了淡淡忧伤之思。其在原因无非是因独处难耐寂寞,睹物生情一腔哀怨借渲泄罢了。下片“无言匀睡脸”一句很关键,它点明了上述一霎清明雨是在“睡梦”中“闻”到的。原来是女玉人公春意缱绻,春思绵绵,春梦依依,被一阵清明小雨惊断,不由得而生“愁”。“愁闻”也即闻而愁之意。更何况雨后所见,斜阳西照,杏花飘落诸种景象无增添愁思。春梦已断,春思未了。“无言”一是无人可以对言,二是心中苦楚难以言状。接着一句“枕上屏山掩”,解释有所不同,一说屏山为屏风,因其折叠曲屈如山峦,故称屏山。还有的说“屏山”是床畔遮蔽物,即屏风。但若有山角度看,将此句解作由于寂寞难耐,相思之愁无法排遣而反脸深掩在鸳审枕之上,似乎更近词之本意。结末“时节欲黄昏,无聊独倚门”写出思妇临近黄昏之时,那种倚相望的百无聊赖的情态,十分逼真形象。有如影片最后定格镜头引人回味。 综上所述,温庭筠词的主要特征可归纳如下: (一)温庭筠是“花间”代表词人之一,其词所写内容大都是闺怨思绪,以妇女生活为多。 (二)其词艺术风格主要特征是浓丽绵密,主要手法是选取具有象征和明示意义的物象来进行客观、冷静描绘,塑造一种氛围,以此来烘托,凸现所要表达的题旨。 在了解温庭筠词的内容和风格的基础上,再来研讨韦庄的词。韦庄,字端已。他的词,大都作于仕蜀时期,与温庭筠齐名,并称温韦。下面就以温同题的《菩萨蛮》为例作为比较。 第一首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