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拜读了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后,我清楚的感觉到了当时的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暴风雨式的戕害,书中的读书人既有仕途的失败者也有得志者,在对作者本人简单介绍后,可以看出这些失意的书生是对当时蒲松龄自己境遇的一种写照,可以说当时的封建制度将很多文人才子逼到了绝境,他们身上有很多共同点:贫困、落魄、酸腐。但是作者也不忘加些对比的成功角色——得志的书生。透过这些历史读书人的悲伤情怀,让我们玩味品怀的同时知道了不能在虚度我们作为书生的年轻生命,历史中的文人墨客留下了他们珍贵的文化脚印,但我们不能盲目的追逐,作为平凡角落里的我们可以拥抱现实,憧憬并追求美好的生命美景,追求我们自己的幸福。 关键词 得志、失意、仕途、贫困、落魄、酸腐。
论《聊斋志异》的书生形象 《聊斋志异》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代表作之一,历来被我们后世的读者所瞻仰,透过此书使我们追忆到中国古代文学所取得的盛誉,同时也让我深深感触到当时的读书人在仕途的挣扎以及追求浪漫信念的怪象。 通过这厚厚的书卷我简单认识到了作者,蒲松龄(1640~1715)清代小说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淄川(今山东淄博)人。出身于一个逐渐败落的地主家庭,书香世家,但功名不显。父蒲弃学经商,然广读经史,学识渊博。蒲松龄19岁时,以县、府、道三个第一考取秀才,颇有文名,但以后屡试不中。20岁时,与同乡学友王鹿瞻、李希梅、张笃庆等人结“郢中诗社”。后家贫,应邀到李希梅家读书。31~32岁时,应同邑进士新任宝应知县、好友孙蕙邀请,到江苏扬州府宝应县做幕宾。这是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次离乡南游,对其创作具有重要意义。南方的自然山水、风俗民情、官场的腐败、人民的痛苦,他都深有体验。还结交了一些南方下层歌女。北归后,以到缙绅家设馆为生,主人家藏书丰富,使他得以广泛涉猎。71岁撤帐归家,过了一段饮酒作诗、闲暇自娱的生活。一生热衷科举,却不得志,72岁时才补了一个岁贡生,因此对科举制度的不合理深有体验。加之自幼喜欢民间文学,广泛搜集精怪鬼魅的奇闻异事,吸取创作营养,熔铸进自己的生活体验,创作出杰出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以花妖狐魅的幻想故事,反映现实生活,寄托了作者的理想。除《聊斋志异》外,还有文集4卷,诗集6卷;杂著《省身语录》、《怀刑录》等多种;戏曲3种,通俗俚曲14种。今人搜集编定为《蒲松龄集》。 蒲松龄是当时科举制度下众多书生中的一位,蒲氏家族虽非名门,却世代读书。19岁的蒲松龄初考童子试,便以县,府,道三试第一进学,受到当时做山东学政的文学家施闰章的奖誉!但也许是当时科举制度的腐化,初次取得成绩以后的他便屡试不中,而蒲松龄以常人无法想象的惊人毅力考到七十余岁。最后别人实在是看不过去,可怜他才给援例取得了个贡生的科名。可以说当时科举的高度腐化迫害了多少的书生,残酷的现实却一次次冲击着这些在科举道上挣扎并不甘也无法放弃的读书人,在仕途的挣扎使的蒲松龄在不能改变事实的情况下也只能躲到茅屋,想我们每一个尝到失败带给自己心灵上的心酸和苦闷,最后愤笔疾书书写起内心所向往的美丽浪漫的生活,借助狐仙鬼魅的力量来聊以精神的自慰。 然而对于空有满腹的才华却不能舒展的的蒲松龄来说,他除了考取功名而外,最大的梦想就是寻找一个浪漫而又美丽的理想情人与自己相挽着过着“月下怀抱温柔体,花前共诉衷肠语。粗茶淡饭飘诗味,梦中也有紫罗香。”的生活!可以看出蒲松龄在仕途不得志的情况下,也选择了美人与酒的浪漫生活。读到这里我已经深深感触到一位孤单老人的内心世界,正如他所愤懑的喊出“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豪言一出,也证实了蒲松龄对自己才气的肯定和难以抒怀的愤闷。 《聊斋志异》一书继承了文言小说悠久的志怪传统,自觉地塑造了大量的具有高度审美价值的怪异形象,从理论上对蒲松龄的实践做出了精当的总结。他在《读聊斋杂说》中针对金圣叹的言论说:“昔人谓‘莫易于说鬼,莫难于说虎……’,予谓不然。说鬼亦要有伦次,说鬼亦要得性情。谚语有之:‘说谎亦须说得圆’,此即性情伦次之谓也。试观《聊斋》说鬼狐,即以人事之伦次、百物之性情说之。说得极圆,不出情理之外;说来极巧,恰在人人意愿之中。”以人的思想感情,又要表现出他们作为物”的自身的特点,而且使二者有机融合,成为人性与物性复合统一的独特的形象。这正是《聊斋》最基本的艺术经验。鲁迅先生《中国小说史略》谓《聊斋》中“花妖狐魅,多具人情,和易可亲,忘为异类,而又偶见鹘突,知复非人”,这段话被认为是《聊斋》评论中的经典言论,《聊斋》通过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使花妖狐魅具有了人的性情、伦次,并指出了这类形象“同于化工赋物,人各面目”,也是充分个性化的。 书中的书生形象大都是仕途的失意的柔弱者,通过《陈锡九》中的陈锡九,让我觉得他同时又非常的有骨气,身上有一些闪光的品质,如正直,善良等。他手无缚鸡之力却往往怀着济世救民的美好愿望。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