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意象”与“意境” [摘 要] 意象与意境是古诗歌鉴赏中的两个重要概念,但对于它们的含义,许多同学却往往混为一谈。本文从意象与意境的区别着手,引入物象的概念,通过大量古诗为例,界定了意象、意境、物象的内在含义及其相互关系,得到一个清晰而不模糊的概念,不断提升诗歌鉴赏和写作能力。 [关键词]意象、意境、物象、能力 意象和意境是诗家写诗、评论家评诗经常用到的两个术语,也是我们欣赏古诗词时必须要掌握的两个的重点,更是要分辨的两个难点。但对于它们的含义,许多同学却往往混为一谈。《现代汉语词典》上也未对此加以区分,对“意象”就简单释为“意境”。比如2002年全国高考试题第17题曾考过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一诗:“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折柳”在这首诗里就是一个意象,表达了两层意思:一是指曲名,即汉乐府古曲《折杨柳》,此曲抒写的是离别行旅之苦。二是指一种习俗,一个场景,一种情绪,古代离别的时候,往往从路边折柳枝相送,杨柳依依正好借以表达恋恋不舍的心情。折柳几乎就是离别的同义语。在古诗词学习和鉴赏中,类似“折柳”的意象还很多。下面谈谈有关意象和意境问题。 一、意象、意境概念的区别 简单的说,意象即是指能独立表现情感的形象结构[陈涛《文学意象论》,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年12月第一版。],换言之,即诗人意中之象,是客观物象经过诗人的感情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独特形象,是诗人表达思想、抒发感情的载体,是一种富于更多的主观色彩、完全不同于生活原态而能为人所感知的具体艺术形象。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氛围。分开来讲,意即诗人主观的思想情感,境即指具体的诗中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但单独的“意”构不成意境,而单独的“境”也构不成意境。 如马致远的《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句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些事物就是诗中的意象,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就成了一个凄清、伤感、苍凉的意境。当然并非所有的意象组合都能构成意境,如白朴的《秋思》:“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鸥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绿叶黄花。”共并列了十二个意象,虽也鲜明生动地呈现出绚丽的秋色图,但并无饱满深挚的情感,缺乏“情与景”“情与理趣”的自然融合,就无法构成“诱发”人想象的“审美空间”,缺乏意境,当然就难以感人了。 通过上面两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意象与意境在本质上有相同的地方,即都是主客观统一的产物,都表现出浓烈的情绪色彩,又有着鲜明的区别:即意象是以象寓意的艺术形象,意境是由那寓意之象生发出来的艺术氛围。可以说,没有意象,难以组合融合成一种意境;而如果没有意境,那些物象只是一盘散沙,没有灵魂。 二、意象与物象的区别 我们再引入一个诗歌以外的相关小例子:名家张大千的弟弟特别喜欢画虎,而且家里还专门养了一只老虎,以专供自己画画之用,因此,他的虎画得特别酷,特别像,但他的画就是不好卖。有一次,张大千酒后画了一只虎,后来被他的弟弟偷偷拿去卖了,赚了一大笔钱,从此,他弟弟的名声大震。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张大千的弟弟画的是生活中实实在在的老虎,是物象,是生活中的原形,而张大千画的则是融入了自己思想感情的形象,是意中之象,它已经远远超过了现实生活中的老虎,即意象。那么,什么是物象呢?物象与意象又有什么区别呢? 物象是没有渗透作者情思的客观事物,它不依赖人的存在而存在,也不因人的喜怒哀乐而发生变化。但是物象一旦进入作者的构思,就带上了作者的主观色彩。意象是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说是作者借助客观物象而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所以说物象不等于意象,但物象是意象赖以存在的基础。意象是意与象的结合,客观物象一进入作者的眼中,就会蒙上一层主观色彩,便成为意象,这就是古人所说的“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