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链接(充值:30元) 如何充值?
全文字数:3675
从《寡人之于国也》看孟子论辩技巧[摘要] 孟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被尊为 “亚圣”。人称孟子好辨,孟子也自谓“知言”。他从中年开始周游列国,游说四方,他善于言辩,善于论战,他能在复杂的论辩中,纵横捭阖,往往置对手于理屈辞穷之境,而自己则始终牢牢占据主导地位,从而立于不败之地。这一方面源于他的游说充满了严密的逻辑性;另一方更源于他内心深处的“浩然之气”,对于“仁政”政治理想的不懈追求。 [关键词]孟子 论辩技巧
春秋战国时代是“百家争鸣”处士横议的时代,是演讲、论辩发展的鼎盛时代。我国古代著名文艺理论家刘勰在其著作《文心雕龙》中写道:“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1]此言充分道出了论辩的重要作用。战国时期诸子以好辩、善辩为时尚,而孟子尤以知言善辩著称。孟子的“好辩”,在他所处的时代便很出名。本文将通过《寡人之于国也》一文来充分了解孟子的论辩技巧。 一、孟子好辩的原因 孟子(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名轲,邹(今山东邹城市)人。约生于周烈王四年,约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 1、时代根源。孟子好辨具有深刻的时代根源,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社会动荡不安,急剧变革的时代。奴隶制趋于崩溃,新兴地主阶级逐渐崛起,士阶层以王者师的身份活跃在社会的大舞台,各派力陈一家之言,欲被诸侯启用从而名扬天下。在这样一个言论空前鼎盛的情况下,“孟子不能如孔子一般成为一个伟大的独白者,一个意义的直接给出者。”于是乎他发展儒家学说的方法自然与孔子的只求辞达、反对用佞、言简意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