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链接(充值:30元) 如何充值?
全文字数:4644
论“自我表现”与“模仿现实” ━━以郁达夫、茅盾为例,辩证认识自我与现实的完美结合 [摘要]:“自我表现”与“模仿现实”意蕴丰富,二者间关系颇为微妙,加以探讨,可以从中体味作者的用心,品味作品的魅力。本文试以郁达夫、茅盾为例,对“自我表现”与“模仿现实”的辩证认识做一阐述。[关键词]:自我表现;模仿现实;辩证认识 “自我表现”与“模仿现实”都是作者进行文学创作的艺术表现手段,也是文学作品价值的生动体现,可以加深我们对创作和作品的认识。 一、自我表现 “自我表现”属于“表现说”的范畴。“表现说”是一种艺术起源理论,认为艺术必须以表现主体情感为主,而且作品与作家的关系表现在作品是作家感情的自然流露。把艺术看成是人类心灵(包括思想、情感等等)的一种表现,早在古希腊时期就露出端倪,19世纪被广为肯定。雪莱《诗辩》指出:“诗是对最快乐和最善良心灵的最美好和最快乐时刻的纪录。我们能感觉到思想和感情的飘忽而来。”119世纪后期以来,艺术起源于“表现”的说法,在西方文艺界具有较大的影响,西方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主要理论基础,就是强调艺术应当“表现自我”。但“自我表现”说法具有片面性,其强调艺术家表现自我,要求诗人不屑于表现外部现实,这是用主观意识代替了客观现实,用自我表现代替了反映生活。对于这样在作品中强烈感情流露,以感情打动读者的作家,很多人会想到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