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在探究性主题活动的各个阶段运用形式适宜的“科学游戏” 随着探究性主题活动的逐渐展开,每个阶段应该设置不同形式的科学游戏,使幼儿的探究更有成效。根据实践,我们将由探究性主题活动各个阶段的科学游戏形式作了以下的分类: (一)开启时的导入式游戏 “婴儿生来就有一种好奇的内驱力,一种不学而能的探究力。”好奇心是一个起点,一种力量,它会推动一个人寻求他所看到的现象的解释,探究的行为也就自然产生。探究的内容来源于环境。所谓“环境会说话”,就是指周围所有的事物都会冲击幼儿的视觉、味觉、听觉和触觉等感官。从幼儿好奇地发出第一个“为什么”“怎么样”的问题开始,充满新奇和快乐的探究就已在他们心中拉开了帷幕。所以,在科学探究活动的开始就阶段,教师应为幼儿创设一种开放的探究环境,运用“导入式科学游戏”,用以引起幼儿对科学探究活动的兴趣,使幼儿自然地进入科学探究活动。 例如:小农场里住进了小兔子,孩子们激动极了!他们边看边与同伴交流着。 “它是用两只前面的爪子拿东西吃的。” “小尾巴在哪里呢?都找不到啦!” “小兔子最喜欢吃青菜了!” “不对,小兔子最喜欢吃的是萝卜,胡萝卜!” 一幼儿边说边从草地上选拔了一根长长的草,刚塞进笼里,马上被小兔子三下五下吃掉了。这下,孩子们可来劲,把兴趣点转移到寻草、拔草、喂草中,反反复复、乐此不疲,表示出很强的探究兴趣。 导入式的科学活动,应以孩子自由、宽松地观察、表达以及交流为主。幼儿突然热衷的行为,往往是符合该年龄幼儿发展水平的新的需要的,它们可能表现为新的兴趣倾向、新的行为出现、反复提问、追究特定现象、同伴争议等。活动中,教师不必直接介入,仅仅是作为一个有目的的观察者,收集幼儿关注兔子的情况或提出的问题。孩子们反复的寻草、拔草、喂草,以及津津有味地观察兔子吃草,这些信息帮助老师了解到他们的经验和需求——对兔子的食性兴趣强烈。那么,在接下来的活动中老师可以考虑以食性为切口来展开主题,并为孩子提供支撑其探究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探究“阶梯”。 (二)进展时的发现式游戏 对一个新鲜的事物,幼儿会受好奇心的驱使,对与它相关的种种现象都感兴趣,爱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在“导入式科学游戏”中,教师根据收集的幼儿关注的诸多事物或提出的问题,进行价值判断,判断出哪些内容和事实与科学概念有关,且具有深入探究的价值。将问题、内容进行分类,提炼深入探究的内容和方向。或者从幼儿的兴趣中寻找闪光点,以小见大,挖掘背后隐含的科学概念,从小处挖掘构成有意义的指向科学概念的科学游戏——“发现式科学游戏”。 例如:通过几次在镜子迷宫的活动,幼儿积累了一些对镜子的感性经验,于是我们设计了“寻找生活中镜子的替代物”的活动,帮助幼儿梳理成理性的经验——镜子的表面光滑,能成像的特性。“熊妹妹的镜子摔破了,谁能帮它找找,有什么东西能替代镜子?”幼儿在观察中发现了许多镜子的替代物:光滑的塑料筐、不锈钢的勺子和杯子、水、门上的玻璃、钢琴的面板、桌面、光盘·····教师和幼儿一起将发现的替代物进行了归类,通过对记录的观察,孩子们马上发现了替代物的共同点:表面很光滑,能成像。 理性经验的建构对于孩子经验的整合、新的建构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提供相应的材料、环境,让幼儿在寻找“镜子替代物”的实际操作中,通过自身的探究去发现科学现象或科学原理的游戏。教师辅助运用记录、分类、寻找共同点,帮助幼儿进行提升了经验,形成相对理性的概念。 (三)尾声中的综合运用式游戏 在探究中一路走来,幼儿逐渐走向成功的彼岸。主题进入尾声,幼儿总是尽情地将自己的所知所想所感,大胆地表达出来。孩子满足于这样的情感再现和表达的过程。在探究性主题活动即将结束时,在孩子掌握了一些原理、获得了一些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可以设计一些“综合运用式的科学游戏”,有目的地为幼儿创设情景,让幼儿运用已知的科学知识或原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例如:在探究性主题活动《魔镜》后期,我们设计了《小小兔想战胜大灰狼》的活动。 “森林里来了一只大灰狼,我们想办法用镜子迷宫里的镜子战胜大灰狼!”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激发了孩子们极大的兴趣。一走进镜子迷宫, “小兔子们”发现了许多好方法: “凹面镜能吓走大灰狼,照这样的镜子,镜子里的我变得很高很大,大灰狼看了肯定很害怕。” “站在两面镜子中间,就会变出很多很多个自己。大灰狼一看,怎么这么多小兔子,肯定会很害怕。” “用许多块小镜子拼在一起照,就会把自己变得跟鬼一样,身体都没了,大灰狼肯定会被吓跑。” ······ 镜子迷宫里,不断传来幼儿的新发现。孩子已能将镜子成像特点的经验,迁移运用到“吓走”大灰狼的任务中。 通过有目的地为幼儿创设情景,让幼儿运用已知的科学知识或原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对幼儿来说,这是一个相当好的经验整合方式。
五、总结与思考 活动中,我们时常感动于孩子们玩科学的热情;感动于孩子们游戏中专心致志的神情;感动于孩子们契而不舍、反复调整的激情······孩子们游戏得有滋有味,教师也觉得有无穷的回味。 同时我们还期望在教学活动中总结出来如何让“探究性的主题活动”和“区域活动”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的策略;在很难用一个量化的标准、甚至是一个统一的评判标准来终结性地评判幼儿探究能力时,寻找能够细致观察、动态评价的方式,这也是我们后续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儿童像科学家一样》 庞丽娟 《蚯蚓,影子和漩涡——幼儿班里的科学活动》 Karen Worth Sharon Grollman 《探究性科学教育模式初探》 何振丽 《探究性教育在幼儿园科学教育中的运用》 崔玉芹 《幼儿园开展科学教育活动的思考与实践》 刘云艳 《幼儿园探究型主题活动案例》 王厥轩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