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窦娥的形象意义——沉论社会里不屈的时代强音
在文学史上,有许多作家以现实主义笔法代人民立言,为人民请命,这其中就有“蒸不烂、煮不熟、锤不扁、炒不爆的响当当的铜豌豆”关汉卿,他用笔作投枪,捍卫苦难人民尤其是下层妇女的尊严,替她们向黑暗社会宣战。《窦娥冤》这出惊天动地的古典悲剧正是关汉卿为民请命,与黑暗现实抗争的最强音。 窦娥,一个封建沉沦社会里卑微的个体,也许她的生命被统治者视为草芥, 但她却以一种坚毅和顽强实践着她的人生誓言。她的生活际遇和生命过程折射出美好的人性光辉,诠释着一个不幸的善良人和不屈的抗争者的精神内涵。纵观窦娥的生存挣扎,我们可以推究出窦娥的形象意义。 一、窦娥形象的思想意义——反抗性 在《窦娥冤》第三折中,我们看到了面临死亡时,柔弱的窦娥没有惊慌失措,更没有失魂落魄,而是面对无语苍天,发下三桩惊天动地的誓愿,使天地失色,更让观众同悲。“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表白了窦娥的冤情,更表现了她性格的重要方面,那就是反抗,不屈的反抗。这也是关汉卿着力塑造窦娥形象的思想意义所在。 纵观全文,窦娥的反抗性,除了表现在法场受刑的指天发誓外,还表现为绑赴刑场的指天骂地。文中有[滚绣球]曲子。 [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著生死权。天地也富只合把清浊分辨,可 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在中国人心目中,天理本应是公正无私的。窦娥也曾经这样善良的认为,所以她唱道:“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曹禺先生在《日出》扉页也题道:“天之道,损有余而奉不足,人之道,损不足而奉有余。”说明了天理本应公道。现在老百姓受了委屈还会情不自禁地喊:“老天爷,你睁睁眼吧!”也表明了天理的正义性。但残酷的现实使窦娥认识到靠天主持公道的愿望已成泡影,因此她唱出了反抗之词“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指天骂地,这显然是对千百年来人们深信不疑的天理的大胆否定,其实不难理解,在封建社会里公正的天理是由统治者掌握的,因此可以说对天理的否定实际是对最高统治者的大胆否定,也是对当时黑暗现实最猛烈、最尖锐的抨击,表现了窦娥的反抗精神。 在发下三桩誓愿时,似乎窦娥由开始的指责转向了对上苍的祈求与期盼,似 乎她把昭雪冤屈的希望寄托于上天了。我们在掩卷思索的同时是否会产生这样的 疑惑:这与开头的反抗是否矛盾?其实作一下深层解析我们便能发现其间的奥秘。“血溅白练”是要刑场上的众人当场明白窦娥的冤情,“六月飞雪、亢旱三年”则是希望邪恶得到惩罚。要理解这两个情节是否矛盾关键在于看窦娥是否把惩治邪恶的希望寄托于上天的主持公道?答案显然不是,·窦娥是把惩治邪恶的希望寄托在两种灾害性天气上,换句话说,关汉卿是把惩治人世邪恶的希望寄托在自然界更大的邪恶上,它在惩治邪恶的同时本身也有负作用,而不是寄托在正义和公理上。可见关汉卿已清醒地认识到元代社会已经不存在什么天理,这显然是开头对“天”否定的基础上,对“天”认识的一种超越,指天发誓是在指天骂地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也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说窦娥反抗性格在“三桩誓愿”这一情节中发展到了高峰。那么关汉卿宣扬这种“以恶惩恶”的思想是不是体现了他思想的 局限性?会不会削弱作品的思想意义呢?不会,尽管作家让“三桩誓愿”最后应验了,但他清醒地意识到这不是理想的办法。何以见得?[耍孩儿]中说这是三桩“无头愿”。可明知荒唐,为什么还要这样处理?[一煞]中说:“这都是官吏每无 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既然现实如此黑暗又没有解决的办法,那么关汉卿这种荒唐的理想化的以恶惩恶的想法又有什么不可以呢?对正常的社会秩序来说,打家劫舍、杀人掠货的强盗也许是一种邪恶,但古典文学作品中像《水浒传》一 样把伸张正义的希望寄托在强盗身上的还少吗?因此我们还能要求关汉卿想出什么更好的办法呢?他也非常无奈。所以他的这种以恶惩恶不会削弱作品的思想性,反而增强了真实性和战斗力。 二、窦娥形象的悲剧意义——悲壮性 窦娥用她整个的生命向黑暗现实发出了挑战,她的生命可以说是一个悲剧。联系四折剧情看窦娥的一生,不难看出她是封建礼教典型的牺牲者。童年时父亲受高利贷残酷剥削,窦娥被卖为童年媳,十七岁完婚不久丈夫就死去,这种接踵而来的苦 难生活怎一个悲字了得?真是“满腹闲愁,数年经受”(一折[仙吕点绛唇],“莫不是八字该载着一世忧,谁似我无尽头!”(一折[油葫芦]虽然,人生所有的不幸全降在她身上,然而善良的窦娥却不冤不怪地,而是将不幸归于命运的安排,所以她要“将这婆侍养,将这服孝守。”(一折[天下乐]所以在“赛卢医阴谋害命,张驴儿恃强霸占,流氓无赖横行时,她仍尽心侍奉婆婆,煮羊汤给婆婆喝;当太守桃要用棍棒候婆婆时,窦娥为了年迈的婆婆不受刑法而屈招了她药死公公。”用她的话说便是“本一点孝顺的心怀,倒做了惹祸的胚胎。”一个个具有悲剧意味的情节一步步把窦娥推向了悲剧结局。她是在中国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腐朽的政治体制制度下被迫害、被侮辱的中国妇女的典型代表。窦娥为救婆婆而惨死在刽子手的屠刀下这一人物悲剧形象的塑造,道出了元代那种“衙门从古向南开,这中无个不冤哉”的社会现实,无情揭露了元代统治阶级的残暴与专横,而在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窦娥“可称得上是一颗污泥中的明珠,一颗在阴沉迷雾中突出的亮星”窦娥的生命过程和结局虽然极其悲苦,但她死的惨痛,唤起了人们无限的同情;她死的悲壮,唤起了人们抗争和生存的力量,悲得让人振奋,因此这个悲剧形象是成功的。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