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学科多元化———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指导下,教师的教学思想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产生了了很大的改变,笔者通过学新课程标准,认为在教学中渗透了音乐多元化教学模式是很有必要的。音乐多元化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包括:审美体验价值、创造性发展价值、社会交往价值、文化传承价值,它们互相联系又互相渗透。而“尊重生命,体现人性。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音乐课堂”这也是新课程改革大力提倡的教学理念。音乐课堂一旦有了生命的活力,就能让学生在课堂中充分享受到音乐的美,尽情地投入到音乐活动中,并体验积极向上的人生,愉悦的气氛中不知不觉地受到教育,从而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注重审美体验的过程,创造、表现情感 音乐的本质在于对情感的反映,对音乐的学习与其说是一种智力过程,不如说它是一种情感过程——审美体验。通过聆听音乐、表现音乐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并产生强烈的艺术共鸣。音乐教育以审美对象来激发人的审美情感,使受教育者通过亲身的情感体验而获得心理的满足、情感的共鸣,使情操得到陶冶。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理解音乐内涵的基础上,进入角色意境中,有时可通过表演,或对主题及发展旋律哼唱,或为作品创编旋律伴奏,或通过乐器演奏,引导学生在音响流动的同时,在自己创造的音响总亲身体验与感受其形式美、内容美,进而在知识的应用、拓宽和延伸过程中延伸情感,达到创造美的目的。 因此,笔者在音乐教学中的侧重点就落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与陶冶情操上,从而达到净化心灵、启迪智慧的作用,为学生终生热爱音乐、热爱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在音乐教学中,运用直观的插图、幻灯、录像来创设音乐情境,唤起学生的审美体验。例如,教唱《雪绒花》时,通过观看美国故事片《音乐之声》,了解歌曲的历史背景,精美的画面、优美的歌声、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深深地打动了同学们的内心世界,继而引导学生重点欣赏其中的几首主要插曲《雪绒花》、《多来咪》、《孤独的牧羊人》、《攀越群山》等。在学生的欣赏过程中,配以生动的语言,缩短的学生与歌曲间的距离,使他们对音乐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内心积淀起一股强烈的感情,急欲表达,因而唱歌的时候他们非常投入,从音乐中得到了美的熏陶。 二、注重学生音乐创造力培养,引导、激发创新 在音乐课堂中,教师首先应创设一种民主、自由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多想、多问、多说、多做,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创造性思维,形成创作性的个性品质。可通过欣赏不同类型的音乐作品,启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发展他们的创作性思维能力。再者,教师还应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其中。当学生通过听觉、视觉及想象、联想,对所欣赏的作品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后,再让他们动手、动口、动脚,多种感官多方位的参与到乐曲的感知与体验中来,使他们的欣赏水平提高到另一个高度。音乐创造因其强烈而清晰的个性特征而充满魅力。生动活泼的音乐欣赏、表现和创造活动能激活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作冲动,使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发挥。如在教唱完歌曲《只要妈妈露笑脸》后,分组排练戏剧小品:1、妈妈的生日;2、妈妈出差了;3、妈妈下班了。每个组有一位“”导演负责排练,同学们积极动脑,有的扮演妈妈,有的扮演爸爸,有的扮演孩子,有的念旁白,表演得惟妙惟肖,幽默诙谐。还可以引导学生联想自然界或生活中的声音现象,对自然界或生活中的各种印象能够回想起来,可以创设一定的教学情节。如森林中的松涛声、鸟鸣声,火车进出站时的汽笛声、撞击铁轨声等,以引起学生的联想;这样的活动,使同学们在进一步感受理解音乐的同时,又满足了他们的创造性和成功感。同时还能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发展学生的创造兴趣。 三、注重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走近、拓展教材 探究性学习,也称“发现探索法”、“问题解决法”,“发现不限于那种寻求人类尚未知晓之事的能力,而是包括着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学生的学习同样是一种发现,相信和依靠学生自己去发现和探索事物的真相,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教师的引导、点拨,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自己质疑、自己发现问题,极大地激起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欣赏贝多芬音乐作品时,教师提出问题:1、为什么贝多芬被称为“乐圣”?2、讲一讲你所知道的贝多芬的故事;3、我们应该学习贝多芬哪些优秀品质?请学生去查找有关音乐家的资料。他们有的去图书馆查找,有的在网上下载,有的在自己 课外书上寻找------通过查阅资料,同学们了解了音乐家贫苦的童年时代、坎坷的青年时代、孤独的老年时代,尤其是在他26岁以后耳朵的失聪并没有使他沉默和畏缩。他的作品个性鲜明,充满激情,激励人们与命运抗争,呼吁人们团结成兄弟。贝多芬不仅使交响曲成为直接反映社会变革的重要形式,他还集中了古典音乐的精华,开辟了浪漫时期音乐的道路,为全人类留下了宝贵的音乐财富。课还没上,同学们就纷纷把自己查找的资料互相交流,这种探究性学习强烈的刺激了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有的同学不仅了解了贝多芬及同一时期相关的音乐家如海顿、莫扎特,连约翰.施特劳斯也作了一些初步的了解。一时间,班里出现了浓烈的学习气氛,学生查找资料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探索性学习、自主性学习的过程。这样既丰富了自己的音乐知识,开拓了自己的音乐视野,使音乐欣赏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感知上,又挖掘了音乐的内涵,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变被动为主动,充分展示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