愉快教学在幼儿美术教育中的应用
[摘 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多种有效的方式,最大程度的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让幼儿有感而发,在潜移默化中获得对美的知识。同时在对幼儿进行美术教学时,如何让幼儿在愉快教学中学习美术教育?运用欣赏手段引导挖掘幼儿爱美之心,丰富幼儿认识美的经验;遵循幼儿发展规律有意识、有计划的帮助幼儿去追求对美的体验;利用环境这一平台鼓励幼儿大胆表现对美的感受。 [关键词]愉快教学 幼儿 美术 体验 感受
愉快教学就是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多种有效的方式,最大程度的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让幼儿有感而发,在潜移默化中获得对美的知识。“人类只是以初试的眼光去观察自然界的万物和人类组成的无限美好、绚丽多彩的世界”。常言到,爱美是人的本性,但并不是说人一生下来就能够欣赏美的事物。人的欣赏能力也不是从娘胎里带来的,也不是从头脑中突然萌生出来的,而是在后天的教育中慢慢培养出来的。其实,我们都知道所谓美是事物存在的一种状态,知觉心理研究表明:“人的视觉过程,是视觉生理活动与相应心理经验联系起来互为作用的过程,它不是一种照相机式的被动接受活动,而是一种完全积极地选择性活动”。我们对幼儿进行愉快的美术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内在积极性,调动内在学习动力,利用这一手段来促进幼儿智力发展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一个途径,运用美的规律和艺术的实践(包括各种艺术的创造和欣赏),训练和强化人的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心理能力,健全人的审美心理结构,使幼儿在愉快教学下具有敏锐的审美知觉能力和创造力;使教育中枯燥的公式和定律化为美好的形象,把死板的记忆化为生动的想象,把师生之间单方面的灌输关系变为平等的相互交流关系。 在对幼儿进行美术教学时,我们充分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识水平,选择恰当愉快的方法和适合的内容引起幼儿在活动中的兴趣,让幼儿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学习从而让幼儿愉快的参与美术活动,在感受作品的同时激发幼儿创作的欲望,用多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受。为此,在实施过程中,我注重在愉快的教育下满足幼儿自我表现和创造的需要,让幼儿接触到了“线画”、“手指点画”、“吹画”、“毛笔画”、“滚球画”、“水粉”、“小制作”等,这些教学活动能使幼儿在最近发展区获得丰富经验表现作品手法,也都是幼儿们非常感兴趣的绘画表现方式.从而让幼儿愉快的参与美术活动,在感受作品的同时激发幼儿创作的欲望,用多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在愉快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坚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运用欣赏手段引导挖掘幼儿爱美之心,丰富幼儿认识美的经验 马洛斯说:“自我实现的创造能力普遍存在于人类,人人都有发展自我潜力的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善于敏感地捕捉到蕴藏在幼儿心中的兴奋点,因为美不是预成的而是生成的。而美术欣赏可以说是幼儿绘画、手工教学的一种准备和启蒙,是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教学活动中愉快的让幼儿有选择性的进行美术欣赏,它有利于促进幼儿的认识发展,能发展其感官功能,开阔眼界,丰富表象储备;缩短从爱美到审美的距离,获得精神上的愉悦;是培育幼儿艺术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它对提高幼儿艺术素养具有十分重要作用。新《纲要》指出:“要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情趣。”如在《我的家乡》绘画教学活动中,我采用了让孩子走进生活,到大自然和社会环境中去感受美、发现美、表现美.让幼儿走进园林、走进三塘街、走进观前街,去感受苏州的历史文化、人文美景。让他们去了以后感受、这些建筑的美、景色的美,了解苏州的过去.把自己最喜欢的、最有印象的景色、建筑画下来。日本教育家石原真太郎说:“艺术最本质的价值是它的表现,表现没有一定的规则,惟有‘表现’是真正的自由。”所以教学活动我经常会让幼儿去观察周围的美好事物,如:城市的立交桥等等,并进行联想画下来;看到红红的太阳联想到太阳宝宝、太阳公公;看到可爱的小蝌蚪联想到青蛙妈妈和它的一家,联想到小鱼等等。走进生活,利用大自然来激发幼儿愉快地参与活动,创造出童真的生命力,从而发展他们的审美能力。 对于幼儿来说绘画的技巧是不重要的,但在活动中让幼儿愉快地接受初浅的美术知识,对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动手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力都是十分有益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意识有目的的引导幼儿多观察,积累丰富他们的生活经验,包括情感经验与视觉经验。歌德指出:“鉴赏力不是靠观赏中等作品而是要靠观赏最好作品才能培养成。”根据幼儿的兴趣、经验和接受能力,在教学活动中我会配上相应的乐曲,有选择的让幼儿欣赏大师的作品,像阳光明媚的《向日葵》、《生命之树》,充满自然色彩的《第一步》、《水果篮》,色彩对比鲜艳的《吹笛少年》、《海洋生物》、《彩色玻璃窗》,更高的《一瓶花》、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以及赋有中国特色的剪纸、苏州桃花坞的木刻、景德镇的瓷器,在选择适合幼儿接受的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画、西洋画、民间艺术、雕塑作品中,幼儿在学习活动中不断感知着美术作品中线条粗细、刚柔、虚实、疏密表现出的美感,色彩冷暖、明暗、浓淡表现出的情感。将审美学习转变成幼儿自身需求的发展动力而作一准备,引导幼儿领略对作品的理解,面对美术作品,提示幼儿可用一个简单的词汇来描述,比如:愉快、高兴、温柔、悲伤、舒服、希望等等。在参观过程中结合苏州园林特色有意识的培养幼儿感知可用各种几何图形的变化、运用图案、色彩的变化规律来表现自己的审美情趣。激发幼儿在欣赏、羡慕中大胆表现自己的情感,使其精神得到升华,情感得到共鸣。 二、遵循幼儿发展规律有意识、有计划地帮助幼儿去追求对美的体验 幼儿的美术能力是跟他们所具有的经验息息相关的,比如画画时他们会用自己的方式来表现自己喜欢的东西,把自认为不好的坏的东西则用黑色来表示,自己喜欢的事物就用红色或鲜艳的色彩,(画面上的色彩虽然在增多,但缺乏色彩的协调),把自认为不好看的颜色涂在自己不喜欢的事物上。作画时幼儿们往往先动笔,后构思,而且在表现过程中容易受他人的影响。如果先要画的是小鱼,但看见别人画的是大鲨鱼时,有的幼儿也就将小鱼变成了大鲨鱼或者重新画鲨鱼。幼儿海阔天空的想象远远比过那些经过深思熟虑、反复揣摩的专一设计更加具有亲和力。就拿幼儿们最喜欢画的太阳来说,他们会用大大小小的不规则的图形来表现太阳的形象:或可爱、或淘气、或慈祥、或愤怒,并不是按常规的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正因为幼儿的思维是不受限制的,对与错、好与坏、美与丑的界限是模糊的,跳跃式的思维,使得他们可以将毫无关联的东西进行组合,变换成童话的世界。他们乐在其中,他们也常常在自己的作品中抒发自己好恶的情感。 根据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的思维常常是凭借事物的形状、颜色和动作进行思维的,只对那些赋予动感和变化与周围环境中其他普通可见物有着十分明显区别、纯粹的色彩和简单的形状感兴趣。为此,根据教学内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像利用优美的图片及生动的动画效果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并对一些活动内容做对比的练习,例:在感受对称这一教学过程中,我们把幼儿分成两组一部分幼儿运用多媒体教学,他们在欣赏大自然植物、动物以及人类智慧结晶的同时直观的感受到了对称带来的美感,并自觉的进入观察、讨论,并引导幼儿用几何图形来描绘他们。另一部分的幼儿则采用传统教学法,幼儿对对称的概念虽也有掌握,有一定的兴趣,显然,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更能使教师营造美的气氛,使幼儿受到美的感染。著名画家米罗曾说:“幼儿天生就是艺术家”。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利用这一特点,挖掘他们的表现才能。 利用环境这一平台鼓励幼儿大胆表现对美的感受 《纲要》表明:“环境应是令儿童愉悦的,对他们幼儿有吸引力的”。为此,在活动中我们注意把幼儿的作品通过各种形式展现在儿童面前,也就是说:把班级作为展示幼儿独特情感的一个平台,让幼儿获得成功的感觉,以此来激发幼儿大胆的表达对美的感受,“满怀兴趣的学习,可以使在校的学生不视学习为负担,而感到非常愉快,直到他们离开学校后还能保持这种学习热情”。在布局时注意把风格相同的作品有机的的组合在一起,像构图富于节奏、韵律的作品,色彩鲜艳、不断流动变化的作品,把班级整体环境布置以新鲜多变的特点吸引儿童的好奇心和注意,使幼儿的审美感受有个直观性,在潜移默化中使幼儿的精神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并对美好的未来充满热情和希望。 幼儿作品让我们发现另一个美妙的世界。他们在五彩斑斓的色彩涂鸦中感受着快乐,虽然有的作品在成人看来缺乏逻辑性的美术作品面前,但幼儿却获得了想象带来的喜悦。在参观上海动物园回来后大班幼儿能围绕观察到的动物外形把长颈鹿、大象、狮子、孔雀等动物在一起开生日庆祝会的场面表现的那样生动,各个动物好象要跑出画面似的,动物们或快乐、或焦急的神情俨然就是孩子们自己的心情,利用平时让幼儿去观察周围的美好事物画下来。你在看,幼儿在制作过程中那种专注的神情好象就是一位大师在创作他的力作,他们有着自己丰富的想象和思维力。对于幼儿的习作我们始终做到关注的过程,鼓励他们大胆的尝试,并尽量做到及时发现、及时积极的评价,评价尽量做到具体;对不足部分提出建议或让幼儿重新观察、思考和尝试,不采用笼统、整齐划一的评价标准,始终以欣赏的目光注视着幼儿,用积极的态度激励着幼儿,给予幼儿肯定和表扬,让幼儿在愉快的环境中享受着美、体现着美。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多种有效的方式,最大程度的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让幼儿有感而发,在潜移默化中获得对美的知识。“真正的教育智慧在于教师保护学生的表现力和创造力,经常激发他们体验快乐学习的愿望”。让我们怀着孩子般快乐心情去窥探世界美好的一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