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自身发展的特点决定了幼儿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使幼儿的体、智、德、美几方面得到和谐发展,形成一些基本素质,因此,实施素质教育是完成这一任务的根本保证。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幼儿降生于世时只是一个充满发展潜能的生物体,除了遗传及先天素质的差别,尚无发展的、等级式的巨大差异。换言之,幼儿个体之间都如同一张可画最新最美图画的白纸一样,发展起点的差异很小。幼儿教育只有面向每一名幼儿,使每名幼儿的各个方面都得到发展,而没有其它的选择及甄别的理由。这并非漠视幼儿之间的个体差异,更不是忽视因材施教,而是缘于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争取幼儿真正的平等受教育。事实上,在个体早期,个体社会化的内容、形式差别很小,人基本的社会化都是在幼儿阶段完成的,如获得自我意识、道德印象、简单生存技能等等。个体社会化的时间越短,个体间的社会差别则越小,即个体年龄越小,社会在其身心打上的印迹就越浅。如此看来,在幼儿教育阶段,教育者既不应该、也没有必要去极力区分和强调幼儿之间的各种差异,而不面向全体幼儿去实施素质教育。当然,素质教育并不是否定和忽视受教育者的个别差异及因材施教,素质教育正是面向有差异的每一个个体,去促进他们各个方面的发展,只是在幼儿教育阶段,更应面向全体幼儿,全面培养幼儿的基本素质,坚持实施素质教育。 幼儿阶段是个体发展的起点,幼儿时期形成的基本素质,是今后任何阶段的发展基础,因此,幼儿教育紧紧抓住对幼儿素质的培养,无疑对个体今后形成全面、良好素质具有奠基的作用。人才培养是长期系统的过程,而这个漫长过程的起点在幼儿期。幼儿期形成的各种基本素质就是个体今后发展及后续各个阶段、各种教育形式进行素质教育的底,这个底是否宽阔、坚实,它将直接影响今后个体发展及今后教育产品的质量。形成的基本素质全面而坚实,今后才可能顺利形成更高的素质,正如有坚固的地基,才能建成高楼大厦一样。在整个幼儿教育阶段,幼儿各项素质的形成不要求很分化、很深刻,只要立足于基础性的体能素质、社会性素质、心智素质及审美素质即可,有了这些素质,就为今后学校教育阶段培养学生更广、更高的素质打下了基础。以幼儿的社会性素质为例,它包括幼儿形成初步的社会认知、亲社会的情感、健康的自我意识与开朗活泼的性格、良好的行为习惯等等。其涉及的内容很繁杂,但不很深刻、不很分化。如果没有这一时期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及行为习惯的建立,个体今后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及行为就成了无源之水。所以,幼儿阶段发展的这些基本素质,既是幼儿作为一个独立个体在社会生活的条件,又是今后各个教育阶段实施全面深刻的素质教育的基础。个体成为社会合格成员的出发点正在这一阶段。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