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工程
会计论文
金融论文
国际贸易
财务管理
人力资源
轻化工程
德语论文
工程管理
文化产业管理
信息计算科学
电气自动化
历史论文
机械设计
电子通信
英语论文
物流论文
电子商务
法律论文
工商管理
旅游管理
市场营销
电视制片管理
材料科学工程
汉语言文学
免费获取
制药工程
生物工程
包装工程
模具设计
测控专业
工业工程
教育管理
行政管理
应用物理
电子信息工程
服装设计工程
教育技术学
论文降重
通信工程
电子机电
印刷工程
土木工程
交通工程
食品科学
艺术设计
新闻专业
信息管理
给水排水工程
化学工程工艺
推广赚积分
付款方式
首页
|
毕业论文
|
论文格式
|
个人简历
|
工作总结
|
入党申请书
|
求职信
|
入团申请书
|
工作计划
|
免费论文
|
现成论文
|
论文同学网
|
全站搜索
搜索
高级搜索
当前位置:
论文格式网
->
免费论文
->
心理学毕业论文
论互联网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造成不利影响的因素及预防措施(二)
本论文在
心理学毕业论文
栏目,由
论文格式
网整理,转载请注明来源
www.lwgsw.com
,更多论文,请点
论文格式范文
查看 一关接着一关,引着你要玩下去,要想“通关”,就得连续“奋战”。这虽不像对烟、酒、毒品等物质的依赖力量大,但在虚拟世界的信息刺激下,玩者普遍会感受到在现实世界体会不到的快感,随着乐趣不断增强,就会欲罢不能,久而久之成瘾。有些学生普遍感到压力大,轻松的心理需要网络游戏。对于学生来说虽然有一定的控制能力,但是现在有些学生仍有着强烈的厌学情绪,一旦在现实生活中遭遇挫折,特别当无法解决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时,就会开始逃避,为摆脱“弱者”地位,寻找能够满足成就感的替代品。网络游戏恰恰能给他们作为强者的愉悦感。调查时发现班里的大多数女生对网络游戏没有兴趣,相反,班里的男生们却都对网络游戏非常迷恋。在他们的圈子里,关于网络游戏的术语是他们的“行话”,谁的游戏技巧高,谁玩得游戏多,就会受到更多的“尊重”。在这种氛围的影响下,许多学生就会努力“钻研”,从而不自觉地沉溺其中。
3、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的对策
大学生沉迷网洛游戏,是教育和管理的双漏洞,也是高等教育的缺位,是社会管理不完善的一个缩影。正如维纳在《控制论》中所说:技术的发展对善和恶都会带来无限的可能性。我们要努力做到趋利避害。故关键问题是要使教育实现“重点转移”,要从简单的灌输某些信念和养成某些行为为重转移到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思维和判断上来。
(1)高校的应对策略
a.教育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倡“以人为本”,为学生创造多样展示自己的机会,以避免到虚拟的游戏世界寻找成功。
b.教会学生判断和选择。教育不能只靠灌输和技术训练,不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沉溺网络游戏就不足为奇。
c.加强心理疏导,充分发挥高校心理咨询重要作用。(a)充分认识到大学生沉溺网络游戏是表象,内心充满困惑和迷茫才是实质。要将心理疏导工作“做早、做细、做实”。(b)加强相应管理。及时矫正学生的心理问题,使学生的烦恼、郁闷能有渠道渲泄和排遣。(c)不断增强自我教育能力。应系统开设心理教育课程,举办讲座,掌握心理调节的方法。
d.制定相关条例,规范法制责任。制止上课及自习时间去上网,控制在宿舍玩网络游戏等不良行为,在空间和内容上加以引导。对屡教不改者要批评教育。开展有益的网络知识竞赛、引导宿舍网络朝健康方向发展。
(2)家庭采取的监管措施
a、每月给足沉溺网络孩子的生活费用,此外手机费、学费、购买衣服等可由家长直接交费或购买,尽量杜绝其安排费用的自由.
b、定期打电话到孩子宿舍,尤其晚上10:30、早上7:15左右,看看孩子在不在宿舍。定期和孩子进行短信交流,看看在不在网吧等。
c、定期和辅导员、老师、班干部交流,或定期来校查看。
d、一旦发现孩子沉溺网络游戏,一定不可过急,应明知这是个长期的劝导过程。
(3)国家采取的措施
a、企业自律。企业,尤其是大企业、领导型企业应承担责任。应主动行动以加快社会对游戏认可进程。将游戏分级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企业在设计产品时就会将游戏的紧张程度降低,加入学习功能以适合不同年龄层。
b、政府采取措施。(a)制定游戏企业的延伸责任制,如玩家因玩某游戏出现诸如自杀等问题,企业应承担相应责任。(b)制定游戏产品评审分级标准和分级管理制度。游戏认证采用实名制以防止未成年人进入不恰当的游戏中。(c)制定法律打击私服、外挂、游戏中现金交易等行为,组建 “网警”执法。(d)加大监管力度,制定网络游戏产业管理规章,加大对引进游戏内容的审查力度,通过经济杠杆、限时服务器等手段控制用户游戏时间。(e)加强舆论引导,比如搞类似金鸡奖、百花奖,让媒体进行报道,这既有利外界对产业的认识,也有利从业人员向政府希望的方向努力。(f)成立网络文化协会,覆盖全国,把对网络游戏的监管工作全部纳入。
三 网络暴力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1、网络暴力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不利影响及产生原因
(1)不利于健康心理、性格的培养
网络暴力事件中的愤怒情绪富有感染力,它容易在一定范围内迅速蔓延,像细菌病毒一样感染、传播,教唆更多的人加人拥护和响应的队伍中。激烈的言辞、极端的方式、不人道的后果,网络暴力对当事人的审判和制裁一次次挑战社会道德和法律的底线。这些情绪化的言论、不理智的行为方式势必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不利于他们健康心理、成熟性格的养成。
(2)导致冷漠的人生态度
网络暴力频发,网络暴民频现,长此以往,网民就会变得麻木,变成欣赏闹剧的看客。他们对谁是受害人并不关心,对他人是否被伤害也不关心,渐渐失去同情心和爱心,使网络环境变得冷漠和炎凉。经常接触网络的大学生,容易受这种网络环境的印象,逐渐形成无聊的看客心理和群体的冷漠情绪,变得漠不关心,麻木不仁。有的大学生由于受到网络暴力的伤害,甚至放弃了正视人生的权利。
2、应对网络暴力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不利影响的策略
(1)教育引导
通过系统、厚实的大学教育,用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武装学生,用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凝聚力量,用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理想坚定信念,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方法去分析、辨认网上的各种信息,在头脑中建起一道有效的“ 防火墙”,增强其自我防范和辨别的能力。通过开设相关课程、开办专题讲座、开展网络话题的讨论等形式,增加学生的网络知识,增强自律意识,培养学生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保护的能力,使学生的上网行为更加理性,做到自觉文明上网,远离网络暴力,抵制其不良影响。
完善校园网建设,为学生提供获取信息和交流信息的平台。通过校园网及相关连接,学生可以获取所有资料;通过交互式教学,学生可以无拘无束的参与讨论;通过游戏和聊天,学生可以放松心情、缓解压力。校园网要及时更新信息,积极倡导学生文明上网。广大教师应积极参与和学生的互动,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心态,掌握导向的主动权,因势利导的给与学生教育和帮助。让学生学习和娱乐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不给网络暴力可乘之机。
运用各种媒体的宣传优势,倡导社会基本的道德规范和网络伦理规范,在全社会形成文明上网、绿色上网的舆论氛围。减少网络暴力的环境诱因,使大学生耳濡目染,逐渐形成正确的上网观。
(2)实践矫正
大学生长期在学校中学习和生活,与社会少有接触,对社会的了解主要是通过网络等媒介,往往带有片面性和理想化的特点。这是大学生容易参与网络暴力并深受其害的重要原因。要加深对社会现实的认识,树立理性、科学的观点,学会全面、客观的看问题,就需要接触社会、深入社会;要消除“网络暴力”等现象给大学生带来的不利影响也必须通过社会实践来引导、矫正。
通过青年志愿活动、义务劳动、专业实习、社会调查等多种活动,让大学生经常地参加社会实践,深入社会。通过亲身体验,深刻自己的认识,融会所学的知识,提高他们的识别判断能力,锻炼他们抵制和批判社会上腐朽和丑恶现象的能力,使他们能够真正地辨别“网络暴力”事件,明确“网络暴力”事件给社会和当事人带来的危害,自觉净化网络环境。
(3)技术监管
鉴于网络暴力给大学生造成的危害,为了能有效地杜绝网络暴力事件,技术上的监控追查机制是必要的。由于大学生与外网的接触多是通过校园局域网实现的,所以通过更高的技术手段完善对局域网的建设,对遏制大学生参与网络暴力具有重要意义。
高校应强化网络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水平,投人必要的经费购买或研发上网过滤软件、绿色软件,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监控和引导,强制性的检查并过滤不良信息,及时删除网上垃圾和不实暴力言论,营造积极的网络舆论氛围,净化网络。以尽量减少负面信息给大学生带来的干扰和影响,避免网络暴力事件的发生和扩大。
(4)法律约束
针对我国网络法律法规的现状,相关部门应协调一致,以现实之需为依据,尽快出台更高效力的、全面系统的法律规范,加强法规的可操作性,把网络舆情传播纳人法制化的管理轨道,保证网络舆情的有法可依,发挥网络法律规范的震慑作用,使大学生网民在网络暴力面前望而却步。
四 互联网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不利影响的其他因素与对策
1、网络赌博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应对
网络赌博游戏因其与大学生使用最普遍的网络聊天软件结合,很容易在大学生中推广。此类赌博游戏因赌注的大小而刺激不同,大学生是追求新奇刺激事物的群体,网络赌博游戏在大学生中自然有了生存空间。网络游戏赌博是一种很刺激的游戏,容易使大学生沉溺其中,对其他事物不关心,甚至有的学生因此旷课,影响学业。网络赌博是一种带有强迫性的行为,参与次数多了,玩家容易上瘾,如不参加游戏,就会感到坐立不安,浑身不舒服;多次赌输后,就不断参赌想把赌本捞回来,所以又得花钱购买游戏币。如果大学生染上赌博恶习会影响其心理健康发展,对完善人格是非常不利的。
对于大学生网络赌博主要有一下记得应对措施:(1)针对网络赌博游戏实行专项立法, 并依据现行法律严厉打击网络赌博行为。(2)加强校园网络管理,正确引导大学生文明娱乐。(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和社团建设。
2、网络谣言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应对
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为大学生快捷搜索信息、获取知识、开阔视野、挥洒创意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但同时,少数大学生借助网络虚拟性宣泄自己的情绪、散布传播网络谣言的现象时有发生,对自身、他人和社会造成了不良影响。互联网为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便捷,但是客观上也给一些大学生造谣传谣提供了空间和渠道,一些大学生只需轻点鼠标就很有可能诋毁其他公民的名誉、企事业单位的信誉, 由此造成物质损害和精神困扰。
当前,90后大学生是主流,他们性格鲜明张扬,自我表现欲强,思想独立、开放;又由于多为独生子女,从小受到家庭溺爱,导致他们叛逆情绪浓厚,乐于追求非主流的事物。部分极具“自我性”的大学生在网络虚拟空间将自己塑造成自己想成为的一切角色,他们故意采取“不同寻常路”的方式,挑战社会主流意识;或者是为了吸引他人的眼球,让自己的发帖网上获得更高点击率及转帖率,大学生喜欢把“雷人”的事情放到网络,有的甚至只是道听途说的一些只言片语,他们凭借自己的想象,添油加醋,以满足自己扭曲的虚荣心,从而演变成为谣言。
防范大学生传播网络谣言的教育对策主要有一下几点:(1)开展网络道德教育,提升大学生社会责任感。(2)完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培育大学生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3)改进网络法制教育,强化大学生的网络法制观念。(4)改善网络使用纪律教育,培养大学生文明上网习惯。
3、网络社交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不利影响的其他因素与对策
随着社交网站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大学生群体越来越多地使用这种新型的网络社交服务。对于进入大学生阶段的个体来说,同伴关系对他们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社交网站作为一种集留言、相册、日志、音乐、视频等各种技术于一身的网络服务形式,能够为大学生提供一种跟以往“面对面( Face to Face)”交往完全不同的方式,会对他们的人际关系交往模式产生影响,进而影响他们社会性发展的各个方面。
高神经质的大学生具有易情绪化、易冲动、依赖性强、易焦虑和自我感觉差的特点。现实生活中面对面的交往使他们容易产生社交焦虑、孤独,对社会支持的感知性较低,而在虚拟的互联网世界中,他们可以从容地按照自己的速度与兴趣建立自己的人际关系,从网络关系中获得社会支持,从而也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社交特性,由此更好地了解自己,正确认识自己,愉快地接纳自己,正确对待他人的评价。
对大学生使用互联网社交服务要进行正确的引导,使他们明白网络社交只是现实社交的补充。在给予大学生各种支持时,还要使他们意识到这些支持、并清楚该如何使用这些社会支持;而且,在强调学业成绩的同时,关注大学生的人格发展及其人际关系的发展至关重要。大学生面对着身心变化以及与日俱增的学业压力,他们需要的除了富足的物质条件,更需要的是精神上的交流和解决问题、释放自己的方法。要让大学生学会应对挫折的心理应对方式, 懂得沉溺于焦虑、烦躁等消极情绪对于解决任何问题都无济于事。可以组织他们进行现实社交的训练,让他们得到更多的社会支持,学会在现实的人际交往中体会到更多的快乐,而不是最终逃避到网络社交中去。
参考文献
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307/t20130717_40664.htm,《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403/t20140305_46240.htm,《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雷雳、张雷:《青少年心理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版
李云:《当代网络环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
郭中然、姜国俊:《网络交往对大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影响的调查分析》,《文教资料》,2008年
刘伟锋、安晓静:《网络暴力现象解读》,《辽宁行政学院学报(民主与法制版)》,2010年,第1期
陈东冬:《网络谣言的治理困境与应对策略》,《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第3期
黄宇弦:《网络谣言在高校学生中的传播及应对策略研究》,《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
高兵武:《政府对网络谣言的防范与治理研究》,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10、万举、汪小林:《互联网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调查研究》,《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年,第15期
11、陈少华、吴颢、谭慧:《论人格对互联网使用的预测作用》,《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1期
12、陈晓曦、陈彩琦、金志成:《网络成瘾者的特征捆绑机制》,《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第04期
13、梁晓燕:《网络社会支持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机制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14、修胜涛:《青少年犯罪原因及教育对策研究》,《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第02期
15、胡小强:《高校学生校园逆反现象研究综述》,《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01期
16、陈妮娅:《青少年网络成瘾倾向与生活事件的相关研究》,《安康学院学报》,2011年,第03期
17、李清贤、张国华:《大学生网络交往行为与“网络成瘾”》,《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01期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2
/2/2
上一篇
:
老年人心理现象识别与对策
下一篇
:
论小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相关因素..
Tags:
互联网
大学生
心理健康
造成
不利
影响
因素
预防措施
【
收藏
】 【
返回顶部
】
人力资源论文
金融论文
会计论文
财务论文
法律论文
物流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其他论文
保险学免费论文
财政学免费论文
工程管理免费论文
经济学免费论文
市场营销免费论文
投资学免费论文
信息管理免费论文
行政管理免费论文
财务会计论文格式
数学教育论文格式
数学与应用数学论文
物流论文格式范文
财务管理论文格式
营销论文格式范文
人力资源论文格式
电子商务毕业论文
法律专业毕业论文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
汉语言文学论文
计算机毕业论文
教育管理毕业论文
现代教育技术论文
小学教育毕业论文
心理学毕业论文
学前教育毕业论文
中文系文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