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工程
会计论文
金融论文
国际贸易
财务管理
人力资源
轻化工程
德语论文
工程管理
文化产业管理
信息计算科学
电气自动化
历史论文
机械设计
电子通信
英语论文
物流论文
电子商务
法律论文
工商管理
旅游管理
市场营销
电视制片管理
材料科学工程
汉语言文学
免费获取
制药工程
生物工程
包装工程
模具设计
测控专业
工业工程
教育管理
行政管理
应用物理
电子信息工程
服装设计工程
教育技术学
论文降重
通信工程
电子机电
印刷工程
土木工程
交通工程
食品科学
艺术设计
新闻专业
信息管理
给水排水工程
化学工程工艺
推广赚积分
付款方式
首页
|
毕业论文
|
论文格式
|
个人简历
|
工作总结
|
入党申请书
|
求职信
|
入团申请书
|
工作计划
|
免费论文
|
现成论文
|
论文同学网
|
全站搜索
搜索
高级搜索
当前位置:
论文格式网
->
免费论文
->
心理学毕业论文
唐代边塞诗人创作心理探析(二)
本论文在
心理学毕业论文
栏目,由
论文格式
网整理,转载请注明来源
www.lwgsw.com
,更多论文,请点
论文格式范文
查看 守席上醉后作》)、“如莲花,旋北舞,世人有眼皆未见”(岑参:《岑嘉州诗集》);这里有迷人的风景:“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高适《蓟中作》),狂风像发疯的野兽,在怒吼,在咆哮,斗大的石头被风吹得满地滚动,勾勒出塞外景色之独特。读到这样的诗句,我们往往会被吸引住,诗人不仅描写了异域独有的奇异景色,而且写出了自身激动惊奇的心理真实感受,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当然,其它一些边塞诗也有写景的地方,却无法达到这样的效果。如:“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李颀的《古从军行》)诗开篇就描写烽火、大漠、风沙、飞雪等边塞特有的景色,但细心的人会发现它缺少“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那种让人震撼而又感受真实的边塞独特气候的描写,也没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那样雄浑神奇的塞外风光,只是借助间接的形式或主观想像来表达他对边塞生活的主观感受。究其原因,主要是诗人缺少边塞生活的经历,因而不能写出那种身临其境特有的感觉。
三、传达撕心裂肺之痛
边塞诗人在讴歌战争的同时,往往也借边塞诗向我们展示其伤心的一面,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担忧和同情。这类诗交织着英雄气概与儿女情肠,或低回婉转,或刚毅愤激,或悲凉慷慨,读之催人泪下。从主题内容上看,这种撕心裂肺之痛主要从三个方面体现出来:其一,对本族人民的命运表示深深的忧虑。诗人们大都来自中下地主阶层,对人民怀有深厚的情感,加之诗人们从军塞外的目的很大一部分就是“治国安邦”,然而随战争性质的变化和战争的持续不断,边疆不再稳定,人民生灵涂炭。诗人们的希望犹如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伤心不已,必然会“悲又心生” 。在边塞诗中有这样的诗句:“人烟绝墟落,鬼火依城池。”(岑参《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慰问判官》)完全是一幅人间地域的景象,这是何等的凄惨!当然,战争也无情地造就了许多怨妇:“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回首。”(高适《燕歌行》)诗句写出了那些空望亲人的少妇们的悲伤,写得缠绵凄切,令人酸鼻。其二,对广大兵士的困窘处境表示同情。有离别必然就有离别之痛,有思念。在初唐这还勉强被人们接受,可随着唐朝江山的稳定,到唐玄宗时,边塞战争已从当初的保家卫国发展为扩大疆土,战争实际已沦为统治阶级满足扩边愿望的工具,没有人想到过他们也是人,也有对家的思念。“战士常饥饿,糗粮不相继,胡兵犹不归,空山积年岁。”(岑参《送狄员外巡安西山军》)士兵们连饭都吃不饱,还要长期战斗下去。卢仝的《逢病军人》:“行多有病住无粮,万里还乡未到乡。蓬鬓衰吟长城下,不堪秋气入金疮。”这首诗写的是一位既伤且病的士卒一路乞讨回家的情景,惨不忍睹。可见当时士卒的命运多么不济。全诗四句话写了病军人四处不幸,可见诗人的心痛非同一般。当然能活着已经是万幸啦!“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恐怕世上再没有写得比这句更令人伤心的了。“黄尘足古今,白骨乱蓬蒿”(王畅龄《塞下曲四首》其二),士卒性命如蝼蚁,随随便便就没了。从军对戍守边塞地区的广大士卒了来说已经是一种折磨,曾经美好的关山已形同地狱。其三,对“异族”人民命运的关注。唐代边塞诗人不仅同情怜悯汉族士兵和汉族人民,同时还看到了少数民族人民的眼泪和痛苦,关注到战争给少数民族人民带来的苦难。虽然建功立业的渴望占据了唐人心灵大部分空间,但有良心的诗人还是说出了心中的“难受”。如“胡雁哀鸣夜夜飞啊,胡儿眼泪双双落”(李颀《 古从军行》),诗人以哀情写哀景,在我们看来“胡儿”应该是凶悍勇猛的,可现在他们听到雁鸣就“眼泪双双落”,可见战争不仅给本民族人民带来灾难,而且也给异族人民带来了苦难,诗句表达了对饱受战乱死夫丧子的异族人民的同情。“汉军游骑貂锦衣。云中征戍三千里,今日征行何岁归?无定河边数株柳,共送行人一杯酒。胡儿起作本蕃歌,齐唱呜呜尽垂手。心知旧国西州远,西向胡天望乡久。回身忽作异方声,一声回尽征人首。”(李益《登夏州观送行人赋得六州胡儿歌》)作者浓墨重彩描写欢送征人回乡的情景,用汉族征人的有家可回来衬托“胡儿”的无家可归,使“胡儿”无尽的乡思被表现得婉转、深沉而又凄苦。
只有富有高度人道主义精神的诗人,才能在那个时代突破民族偏见的藩蓠,唱出如此撼动人心的诗篇。唐代边塞诗人情系苍生,心忧社稷,其人道主义的关怀和体察人情之细微让人感叹不已。
四、控诉朝政黑暗之怒
鲁迅说“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当心痛达到一定的程度必然表现为怒。唐代边塞诗人对朝政黑暗之怒表现得尤其突出。边塞诗人身处宦场,对朝廷的内幕比其他人要了解的多。朝廷朝政黑暗往往在军事以及对外策略上表现的尤为突出,所以很容易激起诗人心中的怒火。诗人的怒从大的方面来看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对统治阶级只知扩大疆土而不顾士卒生死之怒。“开元中期以来,唐玄宗陶醉于已取得的成就和王朝表面的繁荣昌盛,一方面不思进取,信用奸邪;另一方面,滋生了吞四夷之志。好大喜功、穷兵黩武地边地政策逐渐形成。”[6] “男儿事长征,少小幽燕客。赌胜马蹄下,由来轻七尺。杀人莫敢前,须如猬毛磔。黄云陇底白云飞,未得报恩不能归。辽东少妇年十五,惯弹琵琶解歌舞。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李颀《古意》)男儿们从小就来到塞外“报军恩”,不顾生死,何其英勇。然而,一名女子,一支羌笛,竟使三军流泪,可见士卒是如何伤心。为了开边,统治阶级不顾将士生死,让士卒的泪和血在异域随便流淌。杜甫说得最好:“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杜甫《前出塞九首》其六)可当战争扩大到自己无法控制的时候,他们就只求自保,而把责任完全推给士兵。如果说初唐从军塞外是为了建功立业,出入将相的话,那么中唐人戍边打仗更多是为了杀敌雪耻。“功名耻计擒生数,直斩楼兰报国恩”(张仲素《塞下曲五首》其七)“向国报恩心如石,辞天作镇气凌云”(李频《赠长城瘦将军》其二),“气凌云”,可是这些战争都是由统治阶级不当的边塞政策引起的。其二,对边将无为受禄却无心收复失地之怒。边关失守,战火四起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主上用人不当引起的。天子只求自保,以致用人不当,“边将皆水恩泽,无人解道取凉州”(张籍《凉州词》),如果说他们无暇顾及收复失地,这在一定的程度上是可以理解的,那么,一些边将得过且过,无能力收复失地却能无功收禄,就不像话了。“封狐犹未煎,边将觉无羞?”(耿湋《陇西行》)这里诗人用反问的形式来指责边将的“行政不作为”。当然最具代表性的要算高适的“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燕歌行》),把战士“半生死”和将军的“犹歌舞”进行对比,形象鲜明地突出了边将的丑恶嘴脸。“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高适《燕歌行并序》),以处处爱护士卒,使士卒“咸乐为之死”(司马迁《史记·李广列传》)的飞将军与唐朝那些荒淫的将军进行对比,从侧面把边疆地区黑暗政局的现状毫无保留地展现在世人面前。深刻的揭露,辛辣的嘲讽,把边塞诗人对朝廷的控诉刻画到了极点。
唐代边塞诗人大都是那个时代的大小官吏,能够写出这样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诗篇,唱出士卒心中的愤慨和指责,传达人民的心声,倾吐自己的愤怒,实在难能可贵。
五、抒写淡漠功名之心
也许是因为在中唐之后才“正式”出现或不为人们所熟悉的缘故,边塞诗人对功名的淡漠之心历来不被人们所重视,但这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主题”。随着战争性质的变化,边将昏庸导致边塞失利,功名难成等因素的出现,边塞诗人希望落空,心中的那份火热的激情犹如西落的太阳,渐渐失去昔日的光芒,他们对功名的有无已经变得无所谓了。虽然舍生忘死保家卫国的“中国的脊梁”任何时候都会有的,但更多的是“从此甘贫坐,休言更到边”(林宽《塞上还答友人》),在去边地追求功名富贵和拥香而卧两者之间,中唐人宁愿选择后者。唐中后期的边塞诗人并非没有爱国之情,也并非不想有所作为,但国运日下、希望落空的冷酷现实让他们寒心。因此常能在唐中后期边塞诗中看到诗人对建功立业的怀疑和否定。“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成功万骨枯”(曹松《已亥岁》),所谓的“封侯事”是怎样得来的呢?是用千百万士卒的性命换来的。古往今来,多少人为了“画图麒麟阁”奔赴边疆,殒身不恤,可是自初唐以来有多少人真正得到自己想要的功名呢?沙场上的累累白骨,到老才归的戍卒,说明只有少数人踏着别人的尸体获得了成功。可这种用千万人的性命换来的功名又有什么意义呢?不要也罢!君还是不要再提“封侯事”了吧!“杀成边将名,名著生灵灭”(李威用《陇头吟》),这是晚唐诗人用血与泪换来的沉痛教训。既然自己奋战场沙场,换来的却是将军的功名,那自己何必去送死呢?再说即使得到功名又怎样呢?在等级观念很强的封建社会,下层士人即使再努力也还是很难挤入上层社会的。“身贱竟何诉,天高徒自伤。功成封宠将,力尽到贫乡。雀老方悲海,鹰衰却念霜。空馀孤剑在,开匣一沾裳。”(杨巨源《赠邻家老将》)当年驰骋疆场,威风八面,功成被封为宠将的邻家老将,可谓风光无限,可是年老之后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当年位列将位,年老却流落到“贫乡”,地位低下,无人问津。只有一把孤剑和一身将衣陪伴着自己,无事拿出来把玩一下,独自伤心一回。回过头来想一下,其实自己一生追求的只是一个“美好的梦”,仅此而已。这样的功名要又有何用?不如归去!
因此许多边塞诗人都有着归隐的渴望,“借问露沾衣,何如香满室”(杨衡《征是人》),许多边塞诗人便开始逃离现实回归精神家园。虽然归隐与建功的矛盾历来就有,“阳关万里梦,知处杜陵田”(岑参〈过酒泉忆杜陵别业〉),但真正把归隐之心和淡漠功名之心联系在一起是到中唐以后才“正式”出现的。至此,边塞诗人的功名之心可谓尘埃落定。
六、倾吐渴望和平之意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同样也是唐代士卒的心声。和平往往伴随战争而来,有战争就有对和平的渴望。因此,对和平的渴望也贯穿于唐代始终。虽然表达诗人这种心声的诗歌在其它类型诗歌的“挤压下”显得特别的少,但若纵观唐代始末,你会发现这类作品并不少见。如陈子昂的《感遇》中“但见沙场死,谁怜塞上孤”就是其真实的写照。诗人由对古今在塞外为国捐躯的士兵的描写,推及到对他们的遗孤的关切。“但见”与“谁怜”呼应,对比鲜明,语气强烈,发人反省,从而更好地揭示出战争真实的一面:战争其实就是一个“绞肉机”,统治阶级穷兵黩武式的开边政策,不仅让大批士卒枉死,更造就了千万个破碎的家,“塞上孤”就是最好的证明。这首诗是唐代和平的曙光,可见唐人的反战心理不是很晚才出现的。当然,只有等到广大边塞诗人从建功立业的热情中冷静下来并对从军的意义和战争的实质有一定的了解时,这种对和平的渴望之心才从大众的心里彻底“浮出水面”。当然,不同时期的边塞诗人在表达自己对和平的渴求时所用的表现手法是不同的。最婉转含蓄的说法是:“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这两句诗通过对汉代飞将军李广的怀念,道出了盛唐边塞诗人希望唐朝的塞外也有“飞将军”的心声,这也间接说明了自初唐以来民族矛盾从来没有停止过,且常受找到异族的骚扰。诗人借此说明了自古以来边塞战争是难以摆脱的事实,表达了世世代代热爱和平的心声。最吸引人的说法是:常建的“王锦朔回望帝乡,乌孙归去不称王,天涯静处无争战。”站在现代人的角度去读这首诗,会觉得诗人对争战的实质缺少冷静的思考,把引起战争的原因仅归结于外族的入侵,并希望他们能够对朝廷感恩戴德,早早退去,这在思想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这不也从侧面说明他们怀有渴望和平的美好愿望吗?最完美的说法是:“调角断清秋,征人倚戍楼。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大漠无兵阻,穷边有客游。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张乔《书边事》)这里诗人把边庭完美化了:号角空吹,征人无事,春风渡过了玉门关,辽阔的塞外看不到兵马,只有游人随便走动。尾联由实就虚,发出诗人的一腔感慨:“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意思是说,蕃邦如果能像似水的游客一样,长久地心向南方,如水南流,那该多好啊!这里表现出的正是诗人热爱和平,对民族间和睦相处、紧密团结的渴望。如果诗人能够看到如今我国各民族大团结的繁华景象,那么他一定会含笑九泉。
赏析唐代边塞诗人的杰作,剖析诗人的复杂心理,我们可以从侧面了解唐代的社会面貌,同时可以以史为鉴,发扬盛唐精神,克服晚唐消极因素,让和平之声回荡在21世纪。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2
/2/2
上一篇
:
职高教师心理问题初探
下一篇
:
学习动机的诊断与培养研究
Tags:
唐代
边塞
诗人
创作
心理
探析
【
收藏
】 【
返回顶部
】
人力资源论文
金融论文
会计论文
财务论文
法律论文
物流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其他论文
保险学免费论文
财政学免费论文
工程管理免费论文
经济学免费论文
市场营销免费论文
投资学免费论文
信息管理免费论文
行政管理免费论文
财务会计论文格式
数学教育论文格式
数学与应用数学论文
物流论文格式范文
财务管理论文格式
营销论文格式范文
人力资源论文格式
电子商务毕业论文
法律专业毕业论文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
汉语言文学论文
计算机毕业论文
教育管理毕业论文
现代教育技术论文
小学教育毕业论文
心理学毕业论文
学前教育毕业论文
中文系文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