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快乐音乐教学过程。幼儿音乐教育应做到“今天的教是为了明天的不教在教学活动中让幼儿自己去感受、理解、表现音乐。幼儿通过自已的音乐实践活动、主动积极地探索知识,从而提高素质,发掘潜在能力,培养个性。如中班幼儿从敲击开听辨两个物体的声音中悟“声音是有高低区别的”;接着幼儿听辨、模唱敲击sol mi la三个音上敲奏简单乐句,如53 53 | 6 - |; 3 5 | 66 5 |„„这即是幼儿的创造了,以后再加上do re fa ci等音,幼儿表现大海波浪、风中柳树、飘动的气球„„也许有的动作不一定使成人满意,但这样的教学强调了对幼儿“学”的研究。它不单纯地追求“成品”掌握的效果,是重在追求教学过程中幼儿各方面的反映。因为教学过程是体现幼儿知、情、意、行的心理活动过程,也是幼儿掌握知识技能的认知过程。在抓住学习过程的研究,有利于了解每个幼儿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探索能力及创造能力。有利于幼儿知识,智能与个性的培养。很可能在一二个活动的短时间不能马上见效,但对幼儿是起着潜在影响,是着眼于幼儿的未来。注重幼儿主动活动--从教师决定一切转向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边活动。幼儿在探索--发现、操作--尝试,感受--体验,即兴--创作等活动中,从自发性学习进入自觉性乐感的形成,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要经过多次活动才能实现。根据每个幼儿的不同发展水平,所需的时间也不同,有集体操作的方式--起到互相迁移促进;有个别操作的方式--让每个幼儿以适合自己的方式和速度来建构音乐玩素,教师在其过程中的作用--综合幼儿间的个体差异,作有针对性的指导、点拔。
进行快乐音乐教育的几个方法与途径原则: 首先,激励幼儿积极自信地参与音乐活动。让他们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开始走进音乐,从最简单的、最基本的做起,如听sol mi la;听着音乐随着节奏学说自己的名字;学唱“自己吃饭”歌曲:再到生活中去寻找高高低低,快快慢慢、轻轻响响的声音。幼儿一举手一投足立即能行动起来,在区角活动中幼儿都有机会通过音乐表达美和欣赏美,因为,那儿放置了许多能供幼儿操作的木琴铝饭和小乐器。幼儿能在参与的过程中充分享受各种形式的音乐活动,从中认识自己的能力,建立自信。其次,尽力将注意力集中在幼儿活动过程中,使之体会到音乐活动的乐趣,如幼儿扮各种小动物听音“找家“使刚步入音乐活动的幼儿,能在愉快的情绪中较轻松地听辨sol mi la的音高,我不是急于看幼儿听音找对吗,而是注意力高度集中地去观察分析,幼儿产生听辨的困难何在,然后以极大的耐心加以指导,“等待”幼儿在一次次音乐游戏过程中,通过自己的努力真正听准找对“家”。让幼儿通过观察与周围人及实物相互作用,尝试着自己去解决具体问题。他们就可以原在基础上又提高了一步。最后,我们不要求幼儿立刻把音乐成果创作得完美无暇,幼儿在探索,创作过程中的东西必定是稚拙的,带有孩子气的,那才是幼儿自己的东西,这时教师的作用在于观察倾听幼儿的言行,然后加以点拔。使幼儿在过程中不断提高。如在幼儿随音乐自由想象动作的过程中,我不着力于幼儿动作的漂亮,而着重于观察其形态,倾听其想象然后进行点拨提高。又如幼儿在木琴上敲奏乐句,一开始宝剑是无意识地摆弄,只是用小捧在琴上敲出音来,教师不能着急:“这像什么音乐”。必须明确:幼儿是在“做”和“在动作中理解”的过程中不断善起来。幼儿开始通过摆弄音块尝试乐句敲奏时,他所应用的大部分结构是无意识的,但已能有所作为了(因为是他们自由放松地敲自己认为的乐句)而他要真正“感觉到”乐句就是在玩中学的,应有一个过程,教师应耐心等待,而且一开始建构出来的东西,一定是很简单的,不像样的,教师如能认识到这一点,就会保护幼儿和积极性,使之获得一种安全感,逐渐让幼儿从不像样趋向像样,可从不成熟到成熟的一个成长过程中,幼儿不断得到改造日趋完善,从混纯到分化,从认识到外壳现象向认识内部本质的发展,真正体现幼儿在学习中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改革实践中,教师教会幼儿动脑筋,敢于表现自己这才是教育的根本。从小养成幼儿自己学习,动手创造的能力和习惯,这种独立思考和具有自信的个性为幼儿今后学习任何学科奠定良好的基础。教师要尊重每个幼儿,相信幼儿的探索能力与思维能力,努力为其创设一个适应他们发展的良好的心理环境,使每个幼儿感到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相信自己的能力并敢表达自己的见解。经常采用这样的双边活动教学形式,他们不但能牢固掌握知识,而且学习主动积极,创造独特性也越来越强。他们的创造往往超过了教师的估计,他们参与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情感不断增强,在这种探索和创造活动中使幼儿成为真正的主人,便于教师发掘幼儿的潜在能力。 幼儿获取的发展是自然、愉悦、逐步渗透的,音乐活动便真正成为一种快乐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