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红楼梦》爱情悲剧的社会意义 一部堪称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红楼梦》诞生了。它以其独特的视野向世人昭示了一个人们感情上无法承受,却又无法改变的哲理:人生和社会永远处于无法摆脱的命运悲剧之中。 《红楼梦》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为中心线索,以具有诗意的“木石结盟”终被代表世俗关系的“金玉良缘”所取代的悲剧为收场,写出了从家庭到社会的悲剧命运。宝黛的爱情悲剧不单单只是一个单纯的爱情悲剧,更是一个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社会悲剧,它是追求个性自由的初步民主思想与固步自封的封建主义斗争之下所产生的血泪控诉。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的产生与男女主人公的性格、行为及其所处的封建家族的利益有着必然的联系。 一、悲剧产生原因之人物性格 贾宝玉、林黛玉——这是一对《红楼梦》中具有叛逆思想的人物,他们追求婚姻恋爱的自由,对封建制度下的腐败生活、男女的不平等等一些思想持反对意见,并以自身的行为表现这一思想,他们的这种叛逆性格和行为是为世俗所不容的。 1.民主与封建的结合体——贾宝玉 作为一个没落封建家族贾府的第四代,颇有资质的贾宝玉是最有条件成为振兴家族、金榜提名的人物,事实上,贾政也是以此标准来设计、要求宝玉的。遗憾的是,作为新兴社会思潮代表人物的贾宝玉,他与腐朽的封建势力格格不入。正如《红楼梦》中第三回中所说的:“无故寻仇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这几句话就充分说明了贾宝玉这一人物的内在性格以及被世俗所不容的行为。贾宝玉不愿走当时一般贵族子弟所走的“学而优则仕”的“为宦为官”的道路,相反的,对“安富尊荣”的生活充满了不满,甚至是厌恶。但他却对属于封建阶级底层的艺人和奴婢给予了极大的同情和友谊。封建贵族的沉闷生活迫使贾宝玉对封建生活的一些观念有了大胆的挑战,他将他的理想寄托在“水作的骨肉”的女儿身上,甚至觉得“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在思想方面,宝玉与黛玉的思想最为接近。就如第三十二回中宝玉所说的:“林妹妹不说这样混帐话,若说这话,我也和他生分了。”林黛玉听了这话,不觉又喜又惊,又悲又叹。所喜者,果然自己眼力不错,素日认他是个知己,果然是个知己。由此可见,宝黛二人在思想上是一致的,他们的恋爱是自由的,有着近代的爱情色彩观,这与当时的封建制度下的父母包办婚姻是不相合的。 贾宝玉的性格虽在一定程度下存在不妥协性,但在其性格中,仍存在着些许对封建势力的妥协。《红楼梦》中的晴雯、金钏儿、黛玉的死,贾宝玉除了恨与悲伤之外,并未对避免她们的死而斗争过。在三十回中,王夫人责骂金钏儿之际,贾宝玉只“早一溜烟去了。”并未帮其进行解释,最后导致了金钏儿跳井而死。在九十八回中,黛玉死后,宝玉虽心痛、不能舍,但仍“恐宝钗多心,也便饮泣收心。” 宝玉的这一矛盾性格,导致了最后宝黛爱情只能以向封建家庭妥协、以悲剧收场。 2.孤傲与叛逆的结合体——林黛玉 林黛玉——《红楼梦》中的花之精魂。曹雪芹在林黛玉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中,富于了她诗人的气质,高傲的性格,在林黛玉的孤高自许、敏感多疑等个性中,尤其突显了她的自我意识。而这,都是她与周围环境与世俗所不协调的地方。 作为贾宝玉的知己,对于贾宝玉的叛逆行为,林黛玉没有制止,而是采取了同情的态度,她从不劝宝玉走“仕途经济”的路。对于一些封建社会对妇女所要求的温柔贤淑的做人标准,黛玉又不是很在意,反而对当时的所谓的淫词小说《西厢记》、《牡丹亭》等书,是“越看越爱看”,看完之后,“自觉词藻警人,余香满口”。 幼时丧母,从而寄居于贾府的林黛玉,在生活环境的压力下,有着一颗多疑、敏感的心。一方面,热切的希望宝玉能向他诉说衷肠;另一方面,在宝玉真向她袒露心迹时,她又“气得说不出话来”,认为那是“胡说”,是“欺负”她。在矛盾的过程中,爱情突破了限制,但最终在婚姻无望的结局中魂归离恨天。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