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
李清照是宋代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女词人。他的思想修养,立身行事及文学创作,都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封建社会中从属地位加于妇女的限制。李清照具备了一般妇女难以具备的知识分子的见识志向,她的文学成就也来源于此。她的作品虽然没有屈原的赋,李杜的诗,苏轼、辛弃疾的词那样在思想内容和艺术上都达成了高度成就,但在中国词坛上有着独特的地位和与众不同的地方。因此她的词也像屈原的赋,李杜的诗,苏辛疾之词那样千古流芳。李清照的词集中反映了两宋交替动乱时期一个女子的身世境遇及其诚挚浓烈的真情实感,而且表达地真实、生动、自然。我想,李白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恰好可以反映出李清照词的主要特色。下面我将从抒情曲折,讲究含蓄、语言朴素,巧夺天工,独辟门径、大胆创新等三个方面来谈谈这位出身于封建社会名门的女性作品的艺术特色。 一、抒情曲折,讲究含蓄 作为婉约派词人的李清照,她的词在艺术上的一个主要特色就是以生活为基础,通过具体的艺术形象,以曲折、含蓄的手法来表现作者内心忧伤。如作品《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这首词是作者早期所写的别情之作,抒写了词人的相思之苦。手法委婉含蓄。吞咽有致。上片写重阳前夜的愁绪。起句的“愁”字乃全篇之纲,“愁永昼”,言愁之深长,“瑞脑”一句。一则以眼前景物烘托人的寂寞无聊,同时点明是闺中。“佳节”一句,点名节令,而相思之情,意在言外。因为普遍的人情是“每逢佳节倍思亲”。“玉枕”二句,一是扣合时令,季秋时分,半夜已经使人感到凉了。而这个“凉”字更是一种心理感受。是精神的。是因为丈夫不在而孤眠独寝的心上寒冷。下片写排遣愁绪,而愁愈重。重九饮酒赏菊,本是诗人的雅兴。如今,美酒无人共饮,好菊,只能独赏,不言其愁,而愁在其中。“莫道不消魂”,是直接言愁,愁状如何,却用“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来比拟。此刻因独饮无聊,已进入闺中的人和帘外的菊。词人用一个“瘦”字来形容,菊不胜西风,故形容憔悴;人不胜其愁,故玉肌暗损。“瘦”字写出了人与菊的外在的表观形态,又揭示出二者的内在的精神,就近取譬,形神兼备。 此词通篇写相思之苦。然而通篇却没有点名相思。只是通过气氛的烘托人对环境的微妙感觉,独饮无侣,和人与菊的形象映照,来表现词人的内心世界,故显得含蓄,而又形象鲜明。 在他的作品《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貌)中,词一开首就写出她对生活的懒散心情,却并不说出慵懒的原因。直到后半首才微微透露她曾经千方百计要她丈夫留下来而没有成功。她因为丈夫的离开而面容憔悴,可是她不直说,却说与病与酒无关;另外她不直说没有人理解她的心情,反而说能够怜念她的只有楼前的流水。她这样曲折含蓄的表达自己的心情,给读者留下思考的余地显得意味幽远深长。 二、语言朴素,巧夺天工 李清照作为中国文学史上一位极富文采的作家,她的作品所以能够千古流传,我想就是她在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时候,掌握了高度的语言技巧,用语朴素,巧用口语,不显雕琢。而且,读完作品,还能给人以具体的心灵感受。这种感受,不是依靠夸张、铺陈、文辞的绚烂,而是依靠白描得手法来达到那种自然的境界。 李清照的词《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中的“绿肥红瘦”,似乎作者信手拈来,全无人工雕琢之痕。但是,细细品味,这里的“肥、瘦”二字,不但形象的写出了风雨后绿叶肥美、红花凋残的景象,而且还十分传神的刻画出了寂寞闺中的少妇惜春怜花无比惆怅的细腻感情,既贴切又深刻,读起来也显得浅俗易懂。 而另一首《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我们读后会联想到飞檐陡耸的凉亭,波光粼粼的湖水,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水中啄鱼的欧鹭……图景是那样的明媚、秀丽、静谧。而一个“争”字,一个“惊”字两个动词的运用,又打破了原本平静的画面,让人联想到因小船的争渡造成的喧闹和鸥鹭的骤然轰飞,构成动荡的画面,渲染了欢乐的气氛。而词中的“暮、路、处、渡、鹭”等仄声字一贯到底。读起来节奏轻松、舒缓有致。具有一种明快的音乐美,很好的配合了乐而忘返的情趣的抒发。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