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是表现在他对南宋茍安局面的强烈反感上。如《摸鱼儿》(淳熙已亥) “斜阳正在断肠处”等词句讽刺苟安残喘的南宋小朝廷,表达他对偏安一角不思北上的不满。胸怀壮志无处可用,表现在词里就是难以掩示的不平之情。《摸鱼儿》(淳熙已亥)作于一一七九年,距辛弃疾北方起义,南归宋朝已过去了十六个年头。而南宋国势日衰,政权腐朽,收复中原的希望渺茫,使得辛弃疾的报国之心渐渐灰冷下来。他热爱自己的祖国,却又对它失望。他在这首词中,以春喻国,期望春天长驻久留,不忍它风雨飘摇,残零败落。但是国如残春,匆匆离去。他不愿面对这个可怕的现实,然而他又怎么能回避得了呢?他的济世之志,救国理想都寄托在南宋王朝的复兴上面:可是事与愿违,眼见都落了空,心中是异常的苦痛和矛盾。他爱而不成则生恨心,他恨权奸当道、蒙蔽君主、不思恢复失地,反而排挤抗金志士。自投奔南宋以来,辛弃疾从未获得信任重用,初则浮沉于下级僚吏,后又展转于江西、湖北、湖南地方官。他也曾写《美芹十论》《九议》两文上奏朝廷,论议抗金方略、反对议和偏安,但是有投无应。故此,在词的下片中他以长门陈皇后自比,痛陈蛾眉遭妒之愤,并诅咒妥协偷安的权臣,其命运将一如玉环飞燕。他们既害了国家,最终也就害了自己。在辛弃疾的词中还讽剌那些小朝廷里人物是“江左沉酣求名者”,是“学人言语得人怜”的秦吉了。甚至还骂他们是瑟缩在一堆的冻芋与寒瓜,将他们比作为透过一线壁缝所看到的在阳光里飞舞的灰尘。这不但揭露了南宋统治集团的腐朽本质,对历史上一切没落的统治阶级来说,都有它的典型意义。 他擅长的怀古之作,在面对如画江山和英雄人物,在豪情壮志被激发的同时,他也大发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慨。理想与现实的激烈冲突,为他的词构成悲壮的基调,表现出其深厚的爱国主义精神。他善于通过咏古来抒发爱国之情,通过登临写景来表现爱国思想。咏古伤今,这是诗人们常用的手法,只不过辛弃疾在伤今时更自觉地把笔触集中到爱国这个主题上。当然,登临有助于诗人突破时空局限,也有助于引发诗人们的怀古之情,辛弃疾的很多怀古之作往往是和登临之作相结合的,如北固双璧,特别是被明朝杨慎《词品》评为辛词第一的《永遇乐》:上阕“意在恢复,故追述孙刘”,追述孙刘,即是伤今之偏安,批判“三国、两晋形势与今日不同”、“吴楚之脆弱不足以争衡中原”等苟和派论调。下阕意在谨慎,故感慨宋文帝;感慨他的失败,意在讽谏今之当权者不要草率用兵,重蹈覆辙。最后引出对廉颇的凭吊,感伤自己生不逢时。由于借助了咏古的手段,使讽今具有了更深沉的内涵。 总之,辛弃疾的词不仅包含了深沉的爱国思想,还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他那雄奇阔大的意境创造、比兴寄托的艺术手法,以及大量典故的巧妙运用,都对后代词人产生了深远影响。以他“壮岁旌旗拥万夫”这样的豪语,抒写英雄之词,为后人留下了许多雄浑豪放、脍炙人口的词章。他的词是鼓舞南宋人民反对妥协投降、力争抗金胜利的号角,后来每当民族危机深重的时候,其影响力也就越大。
参考资料: 《辛弃疾词选》1995年2月 《爱国词人辛弃疾 》2005-12-13大众网 《宋词鉴赏》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7年5月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