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工程
会计论文
金融论文
国际贸易
财务管理
人力资源
轻化工程
德语论文
工程管理
文化产业管理
信息计算科学
电气自动化
历史论文
机械设计
电子通信
英语论文
物流论文
电子商务
法律论文
工商管理
旅游管理
市场营销
电视制片管理
材料科学工程
汉语言文学
免费获取
制药工程
生物工程
包装工程
模具设计
测控专业
工业工程
教育管理
行政管理
应用物理
电子信息工程
服装设计工程
教育技术学
论文降重
通信工程
电子机电
印刷工程
土木工程
交通工程
食品科学
艺术设计
新闻专业
信息管理
给水排水工程
化学工程工艺
推广赚积分
付款方式
首页
|
毕业论文
|
论文格式
|
个人简历
|
工作总结
|
入党申请书
|
求职信
|
入团申请书
|
工作计划
|
免费论文
|
现成论文
|
论文同学网
|
全站搜索
搜索
高级搜索
当前位置:
论文格式网
->
免费论文
->
其他论文
新闻媒介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历史使命
本论文在
其他论文
栏目,由
论文格式
网整理,转载请注明来源
www.lwgsw.com
,更多论文,请点
论文格式范文
查看 新闻媒介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历史使命
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我们党第一次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并把它提高到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高度来认识。党要实现自己的这个战略目标,不仅要依靠组织和行政的力量,更需要充分发挥舆论宣传的作用,不断提高引导社会舆论的本领,以自己的思想理论、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去影响社会和凝聚群众。
一、新闻媒体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必要性
当今社会,媒体对人们的观念、心理包括政治立场的影响很大,党领导下的新闻媒体是社会舆论的主导力量,没有新闻舆论的和谐,社会和谐就无从谈起。同时,新闻舆论又是重要的发展资源和工作环境,是执掌政权、治理社会的重要手段,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实现各类发展的和谐、各类建设力量的和谐、各种思想观念的和谐、各种利益关系的和谐,都需要正确的舆论导向提供保证。新闻媒体要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进一步提高舆论引导水平,把广大人民的积极性、创造性引导到实现“两个率先”、建设和谐社会的共同理想上来。
二、新闻媒体如何担负起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历史使命
作为党和人民喉舌的新闻媒体,对构建和谐社会负有义不容辞的职责,新闻媒体如何担负起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使命?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 坚持以人为本,加快传媒公共领域建设
“和谐社会”自古以来就是传统文化中的理想社会,孔子最先提出了“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大同社会。以后,康有为、孙中山等人都曾勾画过自己理想中的“和谐社会”,但由于历史和时代的原因他们的理想都在现实中被一一破灭了。而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赋予了“和谐社会”以新的内涵:首先它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上,既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又正确反映和兼顾了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其次,它注重激发社会的活力,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以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氛围;再其次,它促进社会的公平和正义,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在全社会大力提倡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形成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总之,“构建和谐社会”战略目标的提出,既体现了新时期我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也体现了“以人为本、务真求实”的科学的发展观。
随着政治文明建设的不断加强,随着传媒技术的不断进步,也随着新闻改革的不断深入,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传媒公共领域正在我国初步形成。怎样加快我国传媒公共领域建设,促进我国传媒公共领域的健康发展?首先,新闻传媒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全面、客观、准确地报道公共事务和公共事件,使人民群众及时地获取与自己利益有关或感兴趣的信息。这不但是新闻传媒作为社会“守望者”的责任,也是对人民群众知情权的尊重和保障。新闻传媒对那些与人民群众利益息息相关的重大公共信息,尤其是要实行信息公开,这是正确的社会舆论形成和传媒公共领域建设的必要条件,也是保持社会安定、和谐的根本保证。其次,新闻传媒要为人民群众提供表达意见和呼声的渠道和空间,在媒体上对公共事务开展交流、沟通和讨论,对公共权力进行监督和批评。2004年两会期间,温家宝总理以“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的古语来表达对媒体问责政府和党政官员的支持;李长春同志也要求新闻宣传工作“必须高度重视反映人民群众的心声,使党的主张和人民的利益更好地统一起来。”
第二、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明确提出,新闻媒体要“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这既是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新闻宣传工作的基本方针,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新闻宣传必须维护安定团结,是邓小平新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同志一再强调,“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中心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没有一个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就不能安下心来搞建设”。广播、电视、报刊都要把促进安定团结,提高青年的社会主义觉悟,作为一项经常性的、基本的任务。
一个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一个良好的新闻舆论环境同样是必不可少的。要维护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就必须在新闻宣传中坚持正面宣传为主。要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进一步提高引导社会舆论的能力。但也有部分编辑和记者为了提高收视率或在上级台用稿率,把镜头对准灾难、事故中的那些血淋淋的惨不忍睹的场面。去年赣榆县在全县范围内开展犬狂犬病防疫活动,我们台里的一位记者去采访,回来制作出的片子里就有防疫人员对未注射防疫疫苗的犬用大铁钳夹住脖子,用铁棍去砸它头部的画面,当时犬痛苦的表情真是惨不忍睹,在审片子时,李绿涛局长当即作出批评,并让这位记者把那个画面给删掉。当然,坚持正面宣传为主,不是说对于我们社会中客观存在的那些问题、缺陷甚至毒瘤可以不揭露、不批评、听之任之,关键是站在什么样的立场,持什么样的态度,用什么样的方式去揭露和批评。如果在荧屏上展示的都是灾难、事故中的那些血淋淋的场面,而不去记录党和人民众志成城与灾害和事故进行斗争的感人事迹,人们就会感到惊恐、无助,觉得这个社会没有安全感;如果在媒体上不厌其烦地渲染那些犯罪的细节,还具有对青少年教唆犯罪的作用,直接威胁社会的安定。因此,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就必须坚持正确的新闻价值观,坚持新闻要真实、客观、公正、全面的原则,坚持正确处理正面宣传与舆论监督的关系,力争把新闻宣传中的负面效应减少到最低的限度。
第三、关注“弱势群体”,化解社会矛盾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使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在经济高度发展的同时,许多社会问题也随之而来,如由于城乡二元结构,使城乡的贫富差距不断扩大;人数众多的失地农民和下岗工人目前生活还很困难;由于社会保障机制的滞后,一部分老弱病残者还没得到很好的照顾等等,这些社会问题是造成一部分市民心态不稳定的重要因素,加剧了社会的矛盾和危机,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大障碍。其结果是人们中间出现了“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的两极分化。新一届党的领导集体身体力行,通过媒体我们了解到胡锦涛、温家宝多次走访老少边穷地区,对下岗职工、失业者、生活贫困的家庭尤为关心,为全党上下树立了“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榜样。新闻宣传单位是党和人民的喉舌,为包括“弱势群体”在内的大多数人民群众服务是新闻传媒义不容辞的职责。去年赣榆电视台记者得知本县城南中学学生张斯振用平板车拉着母亲去上学的事情后,深受感动,精心制作了一部专题片《妈妈,我背着你上学》,在省市台播出后,受到各级领导高度关注,市县有关领导亲自到学校看望张斯振并送去钱物为其解决了生活上的困难,同时还把张斯振的妈妈送到城南敬老院,解除了他的后顾之忧,使他能安心求学。改革开放后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而另一部分人才刚过温饱关,还有少部分人仍没有完全摆脱贫困。要满足多层次需要,首先必须满足最大多数人的需要,特别是仍处于困难中“弱势群体”的需要。关注他们的生存状态,反映他们的疾苦和呼声,表现他们在党的领导下奋发图强的实践,这才是真正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事实上,所谓“强势群体”在受众中仍然是一小部分人,他们代表不了大多数人对信息的需求,也不能成为具有导向作用的“舆论领袖” 。相反,新闻传媒若在传播上过多地向这部分人倾斜,就会造成受众在接受信息上的不平等,强者恒强,弱者恒弱,形成传播学上的“信息沟”。这样做不仅使媒体与普通百姓的距离越来越远,而且会拉大贫富之间的差距,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因此,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中,新闻传媒在满足“强势人群”的需求的同时,要给予“弱势群体”更多的关注,在新闻宣传的内容和形式上把对他们的服务做深、做细、做实,给社会各阶层提供一个各得其所、平等互爱、和睦相处的人际环境,鼓励他们团结起来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
第四、搞好危机传播,维护社会安定
社会学家普遍认为,21世纪以来,我国已进入了一个充满危机的高风险社会:从国际环境来看,伴随着我们加入一个全球化的开放社会的是金融危机、财政危机、战争危机、能源危机等全球性的危机;就国内情况而言,我国正处于一个向城市化、工业化转变的社会转型期,这个转型期所必然面临诸多复杂的公共安全问题:如社会治安的问题、食品质量的问题;SARS、禽流感、艾滋病等高强度传染病的爆发和流行;环境破坏造成的洪水、台风、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难;以及火灾、矿难、车祸、房屋倒塌等安全责任事故……如此等等都给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带来极大的威胁,也影响了社会的稳定。新闻传媒在危机管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首先,危机管理的实质是信息的管理。出于安全的需要,无论是危机发生的前后,人们都希望在“第一时间”里获取各种关于危机的信息。而作为大众传播的工具,新闻传媒有责任、有义务把这些信息及时告诉给人们。在新闻传媒的关注下,有关危机信息传播的速度、范围和影响有时甚至超越了危机事件的本身。反之,危机传播中的任何信息不对称,都会影响对危机的处理,甚至会加重已有的危机。其次,危机管理需要正确的舆论导向。危机危机,有危有机,舆论导向的正确与否,是促成危险向机会转化的关键。实践证明,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就能化险为夷,最大限度地减轻危机造成的影响。正是由于新闻传媒在SARS事件中坚持了正确的舆论导向,增强了广大群众战胜困难的信心和自我保护的意识,推动了群防群控局面的形成,才取得了抗非典的胜利。再次,危机管理离不开上下的沟通。新闻传媒作为联系党和人民的桥梁和纽带,担负着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的任务,在危难时刻其作用尤为突出。新闻传媒要把危机事件带来的威胁和影响,以及人们的反应及时报告给上级,同时把上级应对和处置危机事件的指示传达给群众,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新闻传媒要建立危机传播的长效机制,它包括:
1、预警机制。“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任何危机都有一个持续积累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如果未雨绸缪,防患未然,就会把危机扼制在萌芽中;如果麻痹大意,掉以轻心,就会使可能的危机转变为现实的危机。预警机制就是“警钟长鸣”,让人们防微杜渐、有备无患,随时绷紧公共安全这根弦,对有可能发生的各种危机保持高度的警惕。
2、信息披露机制。危机传播中所涉及的信息不同于需要保密的国家安全的信息,它涉及每个人最切身的利益,公众享有对危机的知情权。这就要求新闻传媒在任何时候都要保持信息渠道的畅通,及时、公开、透明、客观地向公众公布欲知、应知而未知的信息,充分发挥媒体环境监视的功能。
3、应急处理机制。危机管理是机遇性管理,由于危机何时发生具有随机性和偶然性,它常常使新闻传媒不能按照常规那样来组织、协调和控制传播;这就对新闻传媒在突发事件中的新闻报道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应急处理机制的特征是“时刻准备着”,以不变应万变,它要求新闻传媒能在任何重大突发性事件发生时作出快速的反应,有条不紊地组织、协调和开展危机传播的活动,担当起保障社会稳定、安定民心的“安全阀”和“稳压器”。
总之,新闻媒体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要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进一步提高舆论引导水平,为建设一个经济发达、政治清明、文化繁荣、法制健全、社会安定、生态良好的和谐社会鼓与呼。
相关论文
上一篇
:
HarrTraining训练步骤及其注意事项
下一篇
:
利用masterCAM进行手工编程,并进..
Tags:
新闻
媒介
建和
谐社会
历史
使命
【
收藏
】 【
返回顶部
】
人力资源论文
金融论文
会计论文
财务论文
法律论文
物流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其他论文
保险学免费论文
财政学免费论文
工程管理免费论文
经济学免费论文
市场营销免费论文
投资学免费论文
信息管理免费论文
行政管理免费论文
财务会计论文格式
数学教育论文格式
数学与应用数学论文
物流论文格式范文
财务管理论文格式
营销论文格式范文
人力资源论文格式
电子商务毕业论文
法律专业毕业论文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
汉语言文学论文
计算机毕业论文
教育管理毕业论文
现代教育技术论文
小学教育毕业论文
心理学毕业论文
学前教育毕业论文
中文系文学论文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