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工程
会计论文
金融论文
国际贸易
财务管理
人力资源
轻化工程
德语论文
工程管理
文化产业管理
信息计算科学
电气自动化
历史论文
机械设计
电子通信
英语论文
物流论文
电子商务
法律论文
工商管理
旅游管理
市场营销
电视制片管理
材料科学工程
汉语言文学
免费获取
制药工程
生物工程
包装工程
模具设计
测控专业
工业工程
教育管理
行政管理
应用物理
电子信息工程
服装设计工程
教育技术学
论文降重
通信工程
电子机电
印刷工程
土木工程
交通工程
食品科学
艺术设计
新闻专业
信息管理
给水排水工程
化学工程工艺
推广赚积分
付款方式
首页
|
毕业论文
|
论文格式
|
个人简历
|
工作总结
|
入党申请书
|
求职信
|
入团申请书
|
工作计划
|
免费论文
|
现成论文
|
论文同学网
|
全站搜索
搜索
高级搜索
当前位置:
论文格式网
->
免费论文
->
汉语言文学论文
论余华小说中的人物意象及其意义(一)
本论文在
汉语言文学论文
栏目,由
论文格式
网整理,转载请注明来源
www.lwgsw.com
,更多论文,请点
论文格式范文
查看
目录
一、引言:
3
二、
文学届对余华及其小说的研究
3
1、余华的叙事策略及其作品的主题与哲学意蕴;
4
2、余华八十年代的“先锋”作品与九十年代作品不同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5
3、比较研究,讨论一些外国作家如何影响了余华的创作;
6
三、
余华小说人物意象论
7
1、
符号化:
7
2、
类型化
11
一是狂人形象
11
二是受难的父亲形象
11
三是傻子形象
12
3、
真实性
13
四、余华小说中人物意象的阐释与分析
17
暴力与死亡贯穿余华创作主题始终的原因分析
17
(一)特殊的童年及职业生涯
18
(二)源自于作家内心所追求的真实
20
五、结 语
24
六、参考文献
25
一、引言:
余华作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风格独特且极具代表性的作家,以独特的认知和感悟塑造了许多鲜活的独特的人物形象。其小说同时具有极大的原创性,无论是在叙事方式的创新上,还是语言的运用、人物意象的构想上,他都以迥异于传统的写作模式和美学风格而使先锋小说对传统的反叛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长期以来,人们在谈论小说的时候总是津津乐道于它的生动传神的人物形象和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但余华小说中的人物,已经与传统现实主义文学的人物有了很大的不同。这个不同表现在很多方面,他小说中人物的象征意义更为突出,个性特征相对弱化,内心世界相对模糊,人物造型和行为上的变形、夸张更为突出等等。余华其人物意象营构的成功尝试是具有实践性和理论性意义的,本文通过分析他小说中的人物意象,试图找寻余华对传统人物意象的承继与创新的痕迹。试图以人物形象分析为出发点,通过小说人物的类型化、符号话、真实性等特点的分析,探求当中所蕴含的文学意义与价值。
二、
文学届对余华及其小说的研究
文学界近年来对于余华及其小伙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余华的叙事策略及其作品的主题与哲学意蕴;
如何鲤、余强的论文,就是从余华的叙事策略方面来论说他创作的一个重要特征——重复叙述[1]。
黄蕴洲、昌切认为余华小说核心语码:暴力、现实、事件、历史、时间。他们认为在后新潮小说中,余华小说无疑是先锋特征异常鲜明的代表之一。一方面余华十分注重技术层面的实验与探索,这集中体现在其小说形式上;另一方面余华小说又凝聚着异常鲜明的精神特质,这是余华小说明显区别于其他先锋小说之处。这二方面的探索有机地结合于余华小说中,为理解余华小说增加了难度。我们发现余华小说的形式意义和精神指归都与一些显在和隐在的核心语码密切相关。这些核心语码或隐喻其精神意义,或指向其形式的构成。理解了这些核心语码,显然就为理解余华小说打开了通道[2]。
郜元宝、摩罗等人也是从主题(暴力、血腥、死亡、苦难、宿命等)来解读余华小说[3]。谢有顺的《余华的生存哲学及其待解的河题》[4]。高玉《余华:一位哲学家》[5]等论文则从哲学意蕴层面来阐释余华小说。还有很多论文是对余华某一作品的单独解读的,如对《现实一种》、《活着》、《在细雨中呼喊》、《许三观卖血记》、《兄弟》等的评论。
[1].何鲤,论余华的叙事循环[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6(5):35-41
a)余强.重复的诗学——评许三观卖血记[J].当代作家评论,1996;
[2].黄蕴洲、昌切.余华小说的核心语码[J].《小说评论》, 1994(1):53-58
[3].郜元宝.余华创作中的苦难意识[J].文学评论.1994:(3)
a)闭摩罗.非人的宿命——论一九八六年之一[J].小说评论,1998:(3)
[4].谢有顺.余华的生存哲学及其待解的问题[J].钟山,2002:(1)
[5].高玉.余华:一位哲学家.小说评论[J].2002:(2)
2、余华八十年代的“先锋”作品与九十年代作品不同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这些研究者或从现实主义传统的立场来肯定余华的“回归”,或从“先锋”文学表现形式的局限性来阐发其注定的悲剧收场,甚或悲观地认定“先锋”精神在市场化、庸俗化的文学情境中逐渐失去存在的价值必要和必然。陈思和等人在《文艺争鸣》上讨论的主题——《余华:由“先锋”写作转向民间之后》,他们觉得余华创作从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的转型是从“先锋”转向了“民间”。而庞守英的《寻找先锋与传统的结合——余华长篇小说的叙事学价值》[6]。认为余华九十年代的作品是一种先锋与传统的结合,张晓峰《出走与重构——论九十年代以来先锋小说家的转型及其意义》[7],刘保昌,杨正喜《先锋的转向与转向的先锋——论余华小况兼及先锋小说的文化选择》[8],指出余华是“先锋派”的代表作家,可是进入90 年代后,先锋派小说家已然抛弃了令读者大众颇感陌生的叙事技巧,而以一种更加踏实更加稳健的步伐前进着,即由技巧的展示演变为了对历史的文化揭示,由疏远了受众转向亲近民众,由关注人的外在过程潜入对生命的内在命运的把握。因此,“先锋”并没有丧失,相反却以另一种更沉潜的姿态向前迈进,并取得了相当的创作成就。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1
/4/4
上一篇
:
论郁达夫文学作品创作风格及其审..
下一篇
:
论区域文化视野中的现代作家研究
Tags:
余华
小说
人物
意象
及其
意义
【
收藏
】 【
返回顶部
】
人力资源论文
金融论文
会计论文
财务论文
法律论文
物流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其他论文
保险学免费论文
财政学免费论文
工程管理免费论文
经济学免费论文
市场营销免费论文
投资学免费论文
信息管理免费论文
行政管理免费论文
财务会计论文格式
数学教育论文格式
数学与应用数学论文
物流论文格式范文
财务管理论文格式
营销论文格式范文
人力资源论文格式
电子商务毕业论文
法律专业毕业论文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
汉语言文学论文
计算机毕业论文
教育管理毕业论文
现代教育技术论文
小学教育毕业论文
心理学毕业论文
学前教育毕业论文
中文系文学论文